京津冀为什么死活拼不过长三角珠三角

2014-06-26 142 0

京津冀一体化已经喊了10年有余,今年喊得格外响。可实际情况是,京津冀仍然未能实现一体化,区内发展很不平衡。
  曾经有专家这样评价京津冀区域: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有京津地带这样优越的城市发展平台--无论是珠江三角洲还是长江三角洲,它们的政策、资源、人才、科研优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与京津冀比肩。虽然如此,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发展那真是差远了。
  为什么京津冀与珠三角、长三角相差这么远?小编带你来一探究竟。
  1、对北京的依赖性太高 但北京未必分肉
  京津冀的中心化倾向特别严重。北京凭借首都的区位优势汇聚了各方资源,金融、文化等高端产业聚集;河北眼巴巴地看着北京,等着北京分肉,但北京至今也没给他分多少肉。从目前来看,京津与冀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贫困带,二元结构明显,贫富差距的矛盾突出。
  形成反差的是,长三角地区的上海与杭州乃至苏州,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与深圳,形成了 "多核"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基础设施连接顺畅,产业布局各有优势,城市经济发达,公共服务差距不大,区域间的融合与互补发展相对协调。
  2、交通物流一体化落后
  据媒体报道,从北京到河北邯郸市下属的武安县,需要经过高铁、汽车、出租或公交三次换乘。京津冀的交通一体化还远远未形成。
  而在长三角地区,从上海出发到周边各方向的县级市都有动车直达,3小时经济圈辐射效应明显。在珠三角,从广深出发到周边各市的高速公路也是四通八达。
  3、产业同质化 各自为政且内讧严重
  京津冀三地仍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产业体系。尽管北京具有科技、信息产业优势;天津有先进制造业优势;河北有重工业优势,但是京津冀之间近几年来,围绕着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产业平台搭建等等竞争激烈,内讧严重。其中主要也是由于京津冀地区涉及三个行政主体,其中两个直辖市,各自为政,这种行政划分的壁垒就导致了市场划分。
  相对而言,长三角、珠三角域内城市的合作气氛良好,分工协作效应已经呈现。譬如上海总部经济就很好地辐射到周边地区,很多总部位于上海的企业在周边城市建立研发和生产基地。而珠三角经济圈由广东省级层面统一调配资源相对容易,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但各城市错位发展效应显著,这样反而容易形成集群效应。
  4、京津冀市场化程度不高
  整体而言,京津冀发展源自行政力量,而非市场驱动。当行政命令使各种资源不断地流向北京市、天津市的时候,首位城市应该起到的"涓流效应"迟迟不能出现。
  相对而言,珠三角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也意味着是最早实行市场化,区域内行政分割力量小,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而长三角作为外向型经济的另一代表,市场化程度也非常高。
  5、京津冀多国企 民营活力低
  京津冀民营经济改革滞后,国有企业比重太高。国企比重高的结果是其转型难,产业转移也难。而民企少,导致其产业承接能力也弱。譬如天津,周边民营企业极少,导致其缺乏承接北京制造业的活力。
  而众所周知,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民企的聚集地。民企在区域间的协作上,会更灵活。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