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新:主持承建国内过半超百层建筑

2017-04-18 142 0

国内已封顶的100层以上摩天大楼有7座,均为钢结构,陆建新主持承建了其中的4座。他参与承建的工程多达36个,主持承建的钢结构累计高度超过3000米,国内无人能及。

陆建新是中建钢构有限公司的金牌项目经理,建了这么多的楼,很多人都叫他“楼王”,他听了之后说:“我就是个工程师,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

“34年,习惯了生产一线生活”

1982年,18岁的陆建新南下深圳,在我国第一座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做施工测量,从那时候起,陆建新就一直在一线干工程,这一干,就是34年。

在项目生产一线工作很辛苦,1993年,陆建新在当时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负责测量。因为施工条件限制,地王一直建到100米高的时候,施工电梯还没装好。他每天上班要背着10公斤重的仪器爬25层楼,一天至少走两个上下。那时候他白天爬楼,晚上回家还要走好长一段路,再爬一段300米的山坡。

长期的一线生活让陆建新养成一个习惯,每周一早晨7点,他都会到工地召开晨会,和劳务人员交流,除了出差基本风雨无阻。这样的晨会已经坚持了10年。有一次开晨会的时候突然下大雨,劳务工人没有一个躲闪的。项目上的同事都说:“项目的劳务管理很困难,但工人都很听陆总的话,因为陆总是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

34年来,陆建新曾经干过当时北京第一高楼北京银泰中心、当时中国第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当时华南第一高楼广州西塔,也干过深圳国贸、深圳地王大厦、京基100、平安金融中心等深圳不同时期的4个地标工程。当初跟他搭班子的同事,现在都做到了公司副总和各大区总经理的位置,但他始终坚守在一线。有人问他,老陆,你建了这么多地标,完全可以去总部机关做个管理者,为什么还要待在项目上,多累啊。其实,曾经有一家民营企业先后两次,以150万和300万的年薪请陆建新去,他都婉言谢绝了。

陆建新表示:“是中建钢构培养了我,让我有机会参与这么多超高层的建设,我要有感恩之心。而且对我来说,在事业上获得的成就感和金钱相比,我更喜欢前者。”

“在工作中,我特别爱钻研”

“在工作中,我特别爱钻研。”陆建新这样评价自己。陆建新在平安金融中心做项目经理的时候,项目使用的是四台国内最大型号的动臂式塔吊,因此只能把塔吊安在外墙上,这种方法在国内基本没有。陆建新和同事研究了两个多月,自主研发了一套支撑系统。但是塔吊安装起来后,突然发现节点板出现弯曲变形的情况。当时距塔吊爬升的时间已不多了,如果不能按时顶升,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还会造成整个项目1000多工人的窝工。

那段时间陆建新吃不好、睡不好,每天都在寻找原因,有时候半夜惊醒,想到一点东西,怕睡到天亮忘了,就赶紧起床找纸记下几条。后来陆建新发现支撑架节点处销轴直径偏小,导致间隙较大。于是他亲自参与图纸修改,寻找加工厂家。终于在塔吊爬升前一天,完成了所有销轴的制作和检测,然后又连夜进场,完成销轴换装。

支撑架的设计问题解决了,拆卸周转时间太长的问题又出来了。因为随着楼体高度的不断增加,塔吊的支撑架要不断向上周转。通常是用两个塔吊辅助拆卸,自身这台塔吊又不能旋转,因此占用了三台塔吊。一次爬升需要8天多,而且支撑架拆卸落地后还要占用地面堆场。陆建新天天抬头看着塔吊琢磨,有一天突然想到,用钢丝绳把支撑架悬挂在上道支撑架后再进行拆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经过专家论证该方案可行,这样每次拆卸周转比原来节省3到4天,缩短时间至少96天,折合工期费用7500万元,且节省地面堆场600平米。现在这项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多个项目获得应用。

陆建新告诉记者,他施工过36个项目,有很多项目都是标志性建筑,创造了传奇,创下了传奇,也刷新了记录。这些是如何做到的?其实,他自认为自己没什么特别的天赋,唯有认真与刻苦钻研。

“我就是个普通的建筑人”

目前,陆建新已经带了很多徒弟,这些徒弟基本都能独挡一面,光项目经理、技术总工、商务经理就有二三十位。有人问,你的师傅是谁?陆建新想了想说:“还真没有专门的老师带我,可以说单位前辈都是我的老师。”

有人说带出徒弟饿死师傅,很多人让陆建新留一手。陆建新说:“建筑技术就是层窗户纸,一点就破,像我这点技术,我觉得算不上什么。”即使是外部单位请他去讲课,陆建新也是毫无保留,一些关键的细节都会讲透。陆建新说:“我就是个普通的建筑人,这个行业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项目上,陆建新也特别关爱劳务工人,他的徒弟说:“师傅经常跟我们讲,劳务人员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最苦最累的活儿是他们在干,最累的是他们,工程是靠他们一手一脚干起来的。”

陆建新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但是在34年的切磋琢磨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大国工匠。中建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这样评价陆建新:“他真正践行了鲁班祖师爷的祖训,造福人类、庇佑苍生。”


“在工作中,我特别爱钻研”

“在工作中,我特别爱钻研。”陆建新这样评价自己。陆建新在平安金融中心做项目经理的时候,项目使用的是四台国内最大型号的动臂式塔吊,因此只能把塔吊安在外墙上,这种方法在国内基本没有。陆建新和同事研究了两个多月,自主研发了一套支撑系统。但是塔吊安装起来后,突然发现节点板出现弯曲变形的情况。当时距塔吊爬升的时间已不多了,如果不能按时顶升,就会影响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还会造成整个项目1000多工人的窝工。

那段时间陆建新吃不好、睡不好,每天都在寻找原因,有时候半夜惊醒,想到一点东西,怕睡到天亮忘了,就赶紧起床找纸记下几条。后来陆建新发现支撑架节点处销轴直径偏小,导致间隙较大。于是他亲自参与图纸修改,寻找加工厂家。终于在塔吊爬升前一天,完成了所有销轴的制作和检测,然后又连夜进场,完成销轴换装。

支撑架的设计问题解决了,拆卸周转时间太长的问题又出来了。因为随着楼体高度的不断增加,塔吊的支撑架要不断向上周转。通常是用两个塔吊辅助拆卸,自身这台塔吊又不能旋转,因此占用了三台塔吊。一次爬升需要8天多,而且支撑架拆卸落地后还要占用地面堆场。陆建新天天抬头看着塔吊琢磨,有一天突然想到,用钢丝绳把支撑架悬挂在上道支撑架后再进行拆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经过专家论证该方案可行,这样每次拆卸周转比原来节省3到4天,缩短时间至少96天,折合工期费用7500万元,且节省地面堆场600平米。现在这项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多个项目获得应用。

陆建新告诉记者,他施工过36个项目,有很多项目都是标志性建筑,创造了传奇,创下了传奇,也刷新了记录。这些是如何做到的?其实,他自认为自己没什么特别的天赋,唯有认真与刻苦钻研。

“我就是个普通的建筑人”

目前,陆建新已经带了很多徒弟,这些徒弟基本都能独挡一面,光项目经理、技术总工、商务经理就有二三十位。有人问,你的师傅是谁?陆建新想了想说:“还真没有专门的老师带我,可以说单位前辈都是我的老师。”

有人说带出徒弟饿死师傅,很多人让陆建新留一手。陆建新说:“建筑技术就是层窗户纸,一点就破,像我这点技术,我觉得算不上什么。”即使是外部单位请他去讲课,陆建新也是毫无保留,一些关键的细节都会讲透。陆建新说:“我就是个普通的建筑人,这个行业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在项目上,陆建新也特别关爱劳务工人,他的徒弟说:“师傅经常跟我们讲,劳务人员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最苦最累的活儿是他们在干,最累的是他们,工程是靠他们一手一脚干起来的。”

陆建新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但是在34年的切磋琢磨中,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大国工匠。中建钢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宏这样评价陆建新:“他真正践行了鲁班祖师爷的祖训,造福人类、庇佑苍生。”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