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UPA)于2018年依托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创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教授为创院院长。研究院目前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国家优青、国家青年千人等国家级人才18位,固定科研人员68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13人、助理教授31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9人组成访问教授/客座研究员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8人,博士后研究人员(含联培博士后)41人,研究助理、行政管理人员及实验技术人员1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人。
研究院宗旨是秉持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原创性贡献,致力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目标,立足探索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协同高效利用的最佳途径。研究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利用现代数字孪生、机器深度学习在将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先进感知元件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合,解决与传统的地质体的物理力学、岩土工程、地下结构工程、全寿命周期复杂系统赋能,创立韧性城市建设现代工程学,创新城市全域多规合一规划理论与方法,开启“数智土木工程“技术及土木工程知识大模型。通过现代多功能感知原位获得各类物理力学本性(Nature),通过数字孪生比对已有数据知识图谱系,预测未来地下开挖等活动引起的地质模态(Modality 或 State)变化。这将极大地简化以往的试验研究范式。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主持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20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纵向科研经费超2.8亿元。并承担包括香港明日大屿、珠海杧洲隧道、十字门隧道工程等相关的9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首创双洞密贴顶管法地铁车站建造技术,为粤港澳大湾区地下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近5年荣获省部级以及国家一级行业学会/协会科技奖励特等奖和一等奖1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3项,国际奖5项。2024年9月,陈湘生院士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研究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开展交流活动、举办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学科、多角度深入交流与探讨,提高科研合作与交流水平。近年来成功主办/协办了2025粤港澳大湾区地铁产业大会、2024隧道与地下工程可持续发展青年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地下空间学术大会、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第十一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2024粤港澳大湾区岩土工程青年学者论坛、第九届岩土本构理论高层论坛、第二届 ASCE 大中华论坛等重要学术会议,积极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科研交流与合作。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