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青: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2013-11-15 222 0

 ——记北京市政路桥控股市政集团第四工程处北京地铁15号线01标项目经理郑青

\

    在与郑青经理的交谈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谦逊与好学。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郑青是在北京地铁15号线望京西站主体结构完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身着白色衬衫和褐色皮衣,戴一副银边眼镜,俊朗的脸庞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息,一时间我很难把他与钢筋、混凝土联系起来。实际上,这正是一位在盾构工程、土建专业摸爬滚打了10年的北京市优秀项目经理。

    郑青毕业于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以优异的毕业成绩加入北京市政集团四处。他在坝河、凉水河污水截流工程、北京地铁4号线和南水北调等工程中刻苦钻研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曾获得诸多荣誉:北京市《无水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一等奖、《提高盾构施工速度QC(质量管理)成果》全国市政行业优秀QC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优秀项目经理称号、北京市轨道交通2009年度安全质量管理先进个人……讲述了郑青从求学到收获,从普通施工员到项目经理的事业之路。

我为奥运会备用水源顺利抵京保驾护航

    郑青管理的第一个工程是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现在他仍清晰地记得当时工地上紧锣密鼓的施工场面。南水北调工程是从河北省4座水库筹集3亿立方米水,通过建造的管涵把水源调入北京市第九水厂,以确保奥运会期间有充足的备用水源。工期非常紧,任务量大,要在15个月内完成这么大规模的地下管涵建设,对郑青及整个项目团队来讲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这又是他第一次管理工程。面对这么大的压力他并没有畏惧,而是在施工前期就做好了精心的组织工作和施工筹划。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节点,保证施工质量。通过他和团队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2008年7月15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竣工,并荣获了北京市结构长城杯金奖。郑青说:“别看我们获得了荣誉,但我却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找到了自身的不足,管理经验是我当时最欠缺的,但我也相信这是每一个项目经理必须要经历的磨练。不仅仅是管理,施工前期的筹划工作也要做到位。作为管理者更要重视施工筹划这一环节。因为工序越复杂,工期越紧,施工段的衔接就要越精准。只有周密的前期筹划才能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衔接的合理及时,确保高效的成绩。”

我最得意的北京地铁15号线01标段

    提起郑青最得意的作品,它不仅是郑青真正意义上他所管理的第一个工程,也是一个鉴证了他和团队精湛盾构施工技术的工程——北京地铁15号线01标段。

    郑青说:“做好地铁工程最重要的就是盾构这一环节,我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做盾构施工,对盾构施工的工艺、工法和机械情况非常了解。再加上公司内有很多会操作、懂操作的专业盾构队伍和进口设备,大家在这么好的条件下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对我的帮助也很大。能带领这样一支队伍干工程,我觉得很幸运!公司能把这么大的重任交给我,我觉得很幸福!”

    01标段主要包括两个车站一个区间,整个工期非常紧。全包建设要在22个月内全部完成,土建专业的时间仅有一年零四个月。01标段的望京站又靠近城区,整个工程环境非常复杂。开建前还面临着管线改移、交通导改,包括地上树木的拆迁问题。解决了这些后,2009年2月上旬开工挖建盾构始发井,年底两个车站同时封顶,包括土建主体结构完工。可以说,这在全国地铁建设史上是最快速的建筑奇迹。郑青骄傲地说:“我的团队非常优秀!那么多工作量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好成绩,是整个项目团队齐心协力换来的。通过这次考验我也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无论是管理人还是掌控施工的突发情况,我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领悟到管理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一个高效、健全的运行体系。项目部要正常运行起来离不开健全的组织机构,每个科室的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任务。作为管理者要细致到每一个人,提倡责任制的同时不要把规定定得太死。随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大家提供并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作为项目经理,应该多用制度规范人,而不是用制度约束人。对于干得好的人该奖励就奖励,调动起大家的工作积极性。”郑青的同事告诉我,刚开工的前4个月,他们的铁人经理只回家吃过一次饭。郑青却笑笑说:“这很正常啊,更谈不上什么辛苦。干工程的都这样,既然已经从事这个行业了,就应该具备这个行业所要具备的知识和素质。”

    正是带着这种精神干工程,北京地铁15号线01标段和项目团队获得了北京市绿色施工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第三季度安全质量管理优胜标段和市建委办发的安全质量管理先进单位,预计今年7月底将完成精装修工作。

我愿意做一名既动脑又动手的项目经理

    郑青出生在山东泰安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是农民,爷爷是一名教师。从小在爷爷教育下成长的郑青在上学时一直名列前茅,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大学。走出农村后的今天,他凭借着智慧与双手在首都描绘着自己的事业与梦想。参加工作至今,他从没有歇过一个假期,也正是这股子对事业的勤奋劲儿,年仅34岁的郑青在这片本来陌生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他做工程不仅用双手实干,还要求自己动脑钻研,改造创新。比如日本的盾构机设备、后配套的动力设备要放在台车上工作,台车向前推动需要导轨。而日本工程师所设计的导轨长达4米,只能铺设在洞内相对较高的位置,枕木的间距为每1.2米就要放置一根。郑青发现这样的工法实际上非常浪费材料,而且稳定性不强。为了改进这一弊端,他试着把枕木降低,运输材料的轨道车向下移,走台车的外侧轨改用架设“牛腿”支架实现。这样工作起来不但平稳,还能节约不少材料。为了让这种更加节能科学的方式得到肯定与推广,郑青特意撰写了一篇盾构工艺改进论文,这篇论文也为他赢得了北京市第二届青年创效优秀成果奖。

    在采访最后,郑青的一番话打动了我:“我记得刚工作的时候,师傅只带了我半年,然后我就开始自己学习,从最简单的操作盾构机开始,一点一点摸索。直到今天,我干了10年工程,3年的项目经理生涯并不长,也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但我会沿着这条路走实走好走稳。”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