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三一梁稳根:推动中国制造 书写世界传奇

2013-11-27 138 0

      27年前,改革开放大潮唤醒了梁稳根血液中流淌着的激情,驱使他毅然放弃“铁饭碗”,与三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下海创业。“我们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要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的发展中,不虚度我们的青春年华,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梁稳根告诉记者,三一的创业团队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共同体,而是在“产业报国”伟大使命牵引下的“梦之队”和精神共同体。也正是因为这种共同的情怀和追求,从创业做到自有资产300亿、市值最高1500亿,三一的创业股东基本没有减持,没有给自己分红,而且没有一个人贪图享受、撤资跳槽,没有一个人在国外有个人存款,也没有一个人的子女移民海外。

当年借钱创办被别人戏称为“小卖部”的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时,梁稳根将产业报国最初定义为“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并将其做成标语悬挂在厂门口。1989年春节,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视察涟源,看到标语后说:“还要做出一流贡献”。“两个一流”由此完善为“三个一流”,这个宏伟的企业愿景,是“三一”品牌的由来。自主创新,探寻民族工业强大之路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从南向北、自西向东逐渐深入,我国出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但环视各地工地,基本成了进口设备的“博览会”。事实上,国产品牌并不是没有,但由于缺技术、缺品牌,中国制造的产品一出场,似乎就被贴上了品质低劣的标签。

“一个强大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强大的装备制造业!”面对行业落后的现状,憋着这口气,梁稳根放弃了当时已做到上亿元产值、几千万利润、细分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特种焊接材料,毅然跨入工程机械行业。

“国外的技术严密封锁,我们只有杀开一条血路,瞄准世界一流,掌握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不断追赶世界领先步伐。”梁稳根告诉记者,三一几乎是从零开始,踏上了自主创新的艰苦历程。

为攻克拖泵存在问题,有一年多的时间,梁稳根和三一总工程师易小刚天天睡在工棚,全心琢磨拖泵。拖泵高低压切换时需要换接不同的管子,有一次易小刚大胆设计了一个可以旋转180度的阀门,不料遭到从工人到车间主任的一致反对:外国人都是用管子,客户也没意见,为啥要换呢?

当时,梁稳根也有矛盾和犹豫,但与易小刚沟通后,最后他还是跟大家说:“我们到底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外国人,我们可以先试一下。”最终,一个工作原理与原有产品完全不同的液压集流阀组设计出来了,三一诞生了第一件核心专利。

也正是因为这个专利,三一的产品研究院讨论技术问题时,有两句话不能说:一句是“国外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这么做”;另一句是“国外没有这么做过,我们也不能这么做”。凭着这一股韧劲,三一不仅攻克了拖泵问题,而且在行业率先实现泵车臂架自制,并且从66米泵车开始,长期保持着最长泵车臂架的世界纪录,混凝土泵送技术和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三一就获得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50%以上市场份额,并且带动国产品牌一起获得了总共90%以上的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7米泵车、全球臂架最长的86米泵车、亚洲第一台千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全球重量最大的3600吨级履带起重机等多个中国第一、世界第一,都是在三一人智慧和汗水中不断被打造出来。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