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高端产能过剩,行政干预“旧病复发”

2013-11-25 159 0

      按照世界公认标准,产能利用率小于75%就是严重过剩,中国39个行业中有21个都属于严重产能过剩。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既有体制因素,也有市场因素。治理产能过剩并不意味着要从金融支持、社会资源投入各方面来进行限制,更不是要全面紧缩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扶优扶强。

  近年来,在我国工业经济领域多个行业中,持续蔓延且加深的产能过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之“殇”。10月15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发布,将改革重点锁定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并规划未来5年化解产能过剩的“路线图”。

  今年7月份,工信部公布了首批19个行业淘汰产能企业名单。2003年开始第一波调控时,被列入落后产能名单的只有钢铁、水泥、电解铝这3个行业。10年过去了,名单上的行业数目多了5倍。10年调控,一波接着一波,但过剩行业的产能却突飞猛进,陷入了“越淘汰越过剩”的怪圈。

  越淘汰越过剩

  在几波调控中,水泥都是被“照顾”的重点,国家多次用行政审批严控水泥行业的产能扩张,但2009年后水泥产能仍然大幅提升8亿吨。截至2012年底,国内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37条,水泥产能达29亿吨,总产能利用率不足75%。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一语道破产能过剩的根源:“中国甚至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产能过剩,都揭示出全球创新活力的不足。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愿意投入收益丰厚和产能不足的行业,但在现实世界中,创新匮乏使得这样的行业过于稀缺。”

  以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钢铁行业为例,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国际商报记者说,中钢协于今年3月份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9.76亿吨,而产量是7.17亿吨,利用率仅达到73.5%。国际规定,产能利用率在80%以下就属于产能过剩,日本、美国则规定低于78%属于过剩。“按照这两个标准,我国钢铁利用率都属于产能过剩,而且比较严重。”王国清表示。

  数据显示,2008年制造业投资增长率是27%,2009年是26.8%,2011年提升到31.6%。目前这些大规模投资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产能释放高峰,水泥、电解铝、钢铁行业成为重灾区。另外,我国的经济增速已经从去年四季度的7.9%降到今年二季度的7.5%,并且存在进一步下行的压力。

  经济隐患

  英国《金融时报》曾发表文章认为,“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经济隐患”。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当前经济的隐患在于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更大的隐患在于似乎不得不继续推进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对钢铁行业来讲,据王国清介绍,市场稍微景气,企业便加大产能释放,产能有一段上升周期,导致供应量增大,但是目前国内消耗产能的速度远低于前几年,需求属于温和增长,这就导致了行业利润率大幅下降。

  “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石,每年的需求都大量增长,致使其价格居高不下。这最终导致钢铁企业整体生产成本高,利润率却低下。今年上半年,钢铁企业遭受相关产品贸易救济调查一共17起,真正是内忧外患的局面。”她告诉记者。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建议:“在建设领域实施百年工程时可考虑重要选项。表面看,中国是个大工地,投资率很高,似乎在此领域无出路。其实不然。建设领域存在各类低质劣质工程,危害极大。原因就是优质建筑材料使用严重不足,如桥梁、住宅、写字楼钢铁使用严重不足。如能改变,钢铁产能可极大消化。”就在钢铁业低端产能过剩被广为诟病之时,不少中高端产能也因供过于求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有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类型已经发生了新变化,由于过去低水平产品的重复建设延伸到高水平产品的重复建设。一些业内专家发出警示:应跳出单纯靠行政手段控制产能的惯性思维,防止新一轮的无序竞争。

  高端产品低下“高贵头颅”

  在近日召开的“2013年国产铁矿石产业链高峰论坛”上,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秘书长刘效良指出,按照合理产能利用率80%计算,10大类钢材品种中,只有镀锌板、棒材和钢筋达到合理产能利用率,其他钢材产品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尤其是型材、中厚板、热轧宽带钢等所谓高端产品产能利用率不足70%。

  据介绍,2004年实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前,全国板卷轧机19套,2012年猛增到86套,产能利用率也由80%下降到59%,供需关系逆转。

  我的钢铁网分析认为,以钢材中的“贵族”——中厚板为例,近几年大型钢企大干快上了一大批产能,其专用性更强,导致严重过剩。而占整个钢材市场70%左右的建材产品,受国家房地产和基础建设等利好政策扶持或拉动,受益最大。

  与此同时,曾经凭借高附加值、供不应求而风光无限的热轧板卷,如今随着供求关系的转变,也风光不再,市场需求很有限。

  河北一家大型钢铁企业负责人说,前几年受转型升级大气候影响,有些钢厂只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屑于普材,但是中高端产品需求有限,没法实现规模效益。在整体市场需求较弱的前景下,不得不和中小钢厂抢普材的饭碗,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下游用户正是看到了这一状况,用招标把价格一降再降。

  高端重走低端老路

  提起钢铁“高端产能过剩”,不得不先要说钢铁产能整体上是如何越调越高的。“最近几年中国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但新增产能的速度远远大过淘汰落后产能的速度,所以就带来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工信部部长苗圩称。

  不少业内专家及企业负责人认为,从2000年以来,钢铁产能调控政策的主线一直是“控制总量”,在措施上以高炉、转炉容积大小制定淘汰产能的标准。这种行政管制手段一方面缺乏可操作性,比如设备、产能等指标难以核实;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跨过门槛得以生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纷纷“汰小上大”,钢铁产能不减反增。

  一些专家说,过去是“汰小上大”,现在是“汰低端上高端”,如果国家不严格控制新产能的投资项目,下阶段我国的高端钢材市场或将重演无序竞争老路。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秘书长刘效良指出,钢铁产能过剩的特征是“结构性过剩”,钢铁行业长期以来实施的“核准制”政策,片面追求大型化,大高炉、大转炉、大板卷轧机超常发展,使大型国有钢铁企业90%新建产能“被板材化”。

  厘清市场和政府角色定位

  一些钢铁企业负责人表示,近些年,政府部门在投资方向指引上,一直把装备大型化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引导企业把高炉、转炉越建越大,同时盲目与发达国家比“板管比”。于是,大型企业争相上板材生产线而放弃长材生产线,造成板材产能过剩程度远远高于长材。

  一位钢铁企业老板抱怨说,试想政府组织一帮专家、官员、行业协会人员等,千辛万苦拟定出哪些是要鼓励的品种,哪些是要限制的品种,且从政策的起草至最终定稿花很长时间,等到成文对外发布时外围的环境有可能发生很大变化,曾经鼓励的品种可能已经过剩,而限制的品种可能会成为鼓励的。

  因政策鼓励钢铁企业发展高端钢材产品,因其技术含量高,有附加值。结果钢企纷纷瞄准高端产品,而经济下滑的现实又使得高端产品需求不旺,最终高端钢材只能卖个低端的价。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厘清市场和政府在解决钢铁产能过剩中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执法不严或选择性执法是目前淘汰落后产能的最大障碍。防止“高端产品过剩”,避免重蹈低端产能过剩的覆辙,政府之手也不是没有作为。如一部分的钢厂在投资新产能中,存在着不等审核通过,先斩后奏等乱象,国家如何有效规避这一系列有违统一规划布局的现象,对后期钢铁行业生存至关重要。

  “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市场准入门槛,设计有效的退出机制。”河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薛志敏认为。

  我国亟待建立适合大宗交易的第三方平台进行钢铁产权交易,方便钢铁资本退出钢铁行业。长期以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多是在行政主导下实现的,这种兼并重组绝大多数是增量重组,谋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即使是重组过程中淘汰了部分落后产能也会被更多的新增产能所覆盖。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钢铁企业进行市场化的减量重组,对钢铁企业在兼并重组过剩中削减淘汰的落后产能可按吨位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或给予一定年限内的税收减免。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