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16 506 0
最近,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突然倒塌的新闻,像重磅炸弹一样震动了建筑业。对这种“短命建筑”现象,媒体用了“质量报复周期”来比喻,以此来说明当前中国建筑的实际现状。
应该说,“质量报复周期”一说未必严谨,因为缺乏一定的科学调研依据。然而,各地时而出现房子非正常倒塌的新闻,却让这一说法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使之从事故发生的负面反证了不少房屋的质量的确成问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而现实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为此,住建部负责人曾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却只能持续25-30年。”看看生活中发生的建筑住宅倒塌事故,还真就是这样,这里不妨摘录几例:
如2009年8月4日,河北石家庄市一座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二层楼房在雨中倒塌,17人遇难;2009年9月5日,宁波市锦屏街道南门社区的一幢5层居民楼突然倒塌;2012年12月16日,交付20余年的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2幢楼发生倒塌,造成1死1伤;2013年3月28日,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城南街道外山新村,一幢四层楼的民房倒塌。据称,这幢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些80后90后诞生的住宅楼,是地道的“未老先衰”。印证了住建部官员的结论一点不虚。
不光住宅,大桥坍塌、被水冲垮的现象等近年来也频频发生。正值壮年的时候突然夭折,建筑的这种“短命”现象既令人吃惊又令人痛心!从原因分析,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天不足:当年设计、建设上就存在诸多的质量隐患。二是设计之外,建设也是个大问题。首先是建筑材料,比如奉化倒塌居民楼之前的检测报告就显示墙体强度、梁柱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其次就是施工问题,上世纪80、90年代,市场经济刚起步,大量楼宇被建造起来,然而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很多建筑工人甚至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就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另外还有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局限,所以建筑质量很容易出问题。三是后天失调:当年的设计跟不上人们的需求,改装中往往又进一步加剧质量问题
上世纪80、90年代房子的设计很难跟得上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因而在装修过程中,就难免为了自己需求乱来。奉化这栋楼房先前做的检测报告就提到,“部分业主几经转手和装修,对房屋进行重新改造,承重墙拆除后没有补强处理。”
鉴于上述原因,所谓中国建筑“质量报复周期”便在客观上有了紧迫而强烈的呼唤:
呼唤之一:“增量”要做到“优生”。主要指新建居民楼必须严格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住宅设计规范》,严把质量关,特别要严厉查处建筑领域的腐败行为,避免出现楼房一出生就“发育不良”的乱象。
呼唤之二:“存量” 要进行“体检”。就目前而言,需要尽快启动对民居的“体检计划”,然后根据具体的体检报告,没问题很好,有毛病的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要切实消除隐患,决不能等到严重了再来治理。
呼唤之三:“危量” 要全面“补钙”。 事实说明,上世纪中国建筑的80后、90后,现大都成当下的“老软骨”,应及时强身固本。需要纳入地方政府旧房改造计划的就尽快改造,需要激活公共维修基金的,就启动尽量缩短流程。无法修补的就尽快重建。
此外,中国建筑“质量报复周期”还呼唤必须严格执行房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一些房屋的非正常倒塌,需要在调查之后启动严厉的问责。以此次奉化为例,倒楼的开发商虽已被吊销营业执照,事实是怎一个“吊销营业执照”了得?对包括开发商在内的所有当事人,除经济赔偿责任外,涉法的,该追究法律责任一定要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吴越
2024-11-22 121 0
2024-11-22 157 0
2024-11-22 122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