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21 222 0
在首层从街道到运河的连续的公共空间里,参观者和行人可以俯瞰运河享受咖啡,也可以欣赏室外展览或小型表演,或是进入艺术馆内部。这样,建筑底部的空间不再仅仅是艺术馆的门厅空间,而是一个人们相遇交流活动的复合公共空间。建筑二层以上悬挑的部分为公共空间提供了良好的保护(如遮阳效果等),使其成为即使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被公众共享的舒适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实现了从街道到运河方向视线的连通。
建筑极具动态和雕塑感的外形将其与周边的商业和居住建筑相区别,从而成为该区域的极具特色的建筑物。建筑形态也同样反映了其作为城市肌理与运河之间的纽带桥梁的作用。在北侧,建筑呼应城市形态与街道尺度。艺术馆的主入口布置于此处,以强调其与双年展园区以及城市的紧密联系。而建筑南侧,建筑体量逐渐变窄,仿佛伸展到运河上方,清晰地表达了其作为城市与水之间充满活了的桥梁作用。建筑南端以一整面开放的玻璃窗结束,形成从双年展园区到运河之间的视觉与景观通廊。主展厅是一个相当壮观的开敞空间,空间内没有柱子,只有两个斜向生长的核心筒纵向穿过该空间,在最大限度获得灵活展示空间的同时,通过折叠的墙壁和屋顶形成与众不同的空间形态。一个极具雕塑感的楼梯和一个线条舒展流畅的坡道,将人流从地面层的开放空间引导至此。展厅空间内部尽量减少开窗面积,以控制展厅内的直射光。通过天窗实现室内的采光和通风,在南侧视野良好处设置大面积玻璃窗,参观者在此可一览双年展园区整体景观。一个稍小面积的夹层通向屋顶空间。折叠起伏的屋顶形态形成一个屋顶开放平台,为使用者提供室外演出展览或举办其他活动的公共场所,同时可以在此穿越文化区远眺大海。
与景观结合的建筑底部地下室部分集中布置办公室、工作室\教室、商店以及其他辅助用房。中间庭院在为地下室空间提供采光,一个独立的与公共入口分开的员工入口设置于此,该入口从街道和运河方向皆可到达。商店部分的屋顶所形成的平台恰好位于主展厅体量悬挑部分下方阴凉处。建筑形态与景观彼此结合,联结艺术馆两侧的城市空间和沿河景观空间。
2024-11-27 29 0
2024-11-27 27 0
2024-11-27 29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