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文化繁荣期待中国建筑师的崛起

2014-06-23 130 0

6月8日,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界在北京揭晓。“中国尊”、“鸟巢”、骏豪·中央公园广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等知名建筑均得以突围,成为新一批的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而在这十大建筑中,“中国尊”的设计师吴晨、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设计师马岩松、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师王澍,都是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中的杰出代表。
  从评选结果不难看出,融合中国元素的地标建筑成为了本次评选的亮点,不少业界人士认为,这些作品充分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正在增强,而且近年来中国建筑师的成长也是有目共睹的。正如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著名学者张颐武对本报记者所说:“中国年轻建筑师的成长非常快,在过去类似‘中国尊’和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这样的大项目可能都会出自外国建筑师之手,但近年来中国建筑师获得了比较多的设计机会,尤其是在与外国建筑师的合作中学习到了许多设计理念和工作经验,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展示。未来,中国建筑师会越来越被国际认可。”
  共同推动建筑文化交融
  在谈及如何看待中国建筑师的成长时,“中国尊”的主创设计师吴晨表示,作为中国建筑师主创设计的建筑能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建筑,得到舆论和公众的关注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对于推动世界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因某栋知名建筑的设计师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就划清中国建筑师与外国建筑师的界线,因为世界是多元化的,是能和谐共生的,无论建筑强调何种思想、流派,在推动建筑文化交融上都是相通的,都是在为世界建筑文化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事实上,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以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和上海外滩中国银行的设计师陆谦受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到北京前门交通银行的设计师杨廷宝为代表的中国第二代建筑师,再到当代的建筑师,他们都在中国的建筑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多是在国外接受过西方建筑教育和被西方社会认同的中国建筑大师。尤其是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大建筑都是由中国本土的建筑师设计的。可以说,中国建筑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繁荣建筑文化的历史责任,并影响着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成长。”吴晨说。
  警惕走入形式创新的误区
  尽管中国建筑师在历经长时间的磨炼后,成为了一些知名项目的引导者,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在建筑设计上也应谨防走入仅囿于建筑形式创新的误区。吴晨认为,未来,建筑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应注重建筑科技的创新。作为建筑师在设计中国建筑时也不应只注重赋予建筑造型上的中国元素,而是要提升建筑的功能,并且更加重视技术上的创新,这种创新包括建筑材料、智能和生态技术的创新等。
  在吴晨看来,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不是取决于其形态如何,而是体现在建筑技术的提升上。建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技术,以建筑材料的更新为例,人类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从古罗马时期的石头、中国的木头,到后来的钢材、混凝土,都是科学进步在推动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再例如电梯及后来空调的使用,更是科学进步的一种体现。年轻一代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不应只追求建筑的造型,建筑形式只是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真正推动建筑发展的是科技创新。
  获得越来越多的设计机会
  近两年,中国建筑师不断地向国外建筑师挑战着城市地标建筑设计的话语权,无论是马岩松为实践“山水城市”建筑理念所设计的骏豪·中央公园广场,还是吴晨设计的“中国尊”,都代表着中国建筑师将当代建筑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和思考。在建筑评论家王明贤看来,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既代表了中国建筑界的希望,也代表着他们对世界建筑界做出的一份贡献。吴晨也认为,在一些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上,中国建筑师不再是单单作为外国建筑师的助手,而是更多地以合作的方式参与到创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这对于中国建筑师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好现象。
  “未来,我们应该给中国建筑师创造更多的设计机会,不仅让他们能在与国际建筑师的合作中学到一些新的观念和技术,还能更好地推动世界建筑的发展。世界建筑文化的繁荣需要中国建筑师的崛起,与此同时,我们也在迫切地期待年轻的建筑师能够迅速地成长起来,随着中国建筑师接受国际建筑教育机会的增多,未来的建筑师将能更好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也将会更好地融入国际建筑界。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会获得越来越多的设计机会。”张颐武说。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