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蜕变为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领军企业

2014-09-11 225 0

       从中联重科22年前的一个国家部委研究院,中联重科蜕变为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领军企业。中联重科成功的 内因就在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实践。
        从2014年两会后舆论热议,持续发 酵至今,“混合所有制”成为了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关键词汇,它也成为撬动国企未来发展的钥匙。回溯30年国企改革历程,有过成功,也有过阵痛和迷茫。可喜的是,一些国企在改革中爆发出成长动力,从小到大,甚至从无到有,成功地做大做强,市值以几何级数增长,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行业的翘楚。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从22年前的一个国家部委研究院,蜕变为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领军企业,中联重科成功的内因就在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实践。
        自1992年成立至今,中联重科不断开展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自觉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H股上市,最终形成了湖南省国资委、企业管理团 队和骨干员工、战略投资者、国际投资 者及其他流通股东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 制产权结构。国有资产最高时增值逾 800倍,现金红利已经超过了12亿元。究其原因,最关键的是,中联重科一开始就找到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正确路径——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或曰“股权改革”。最近,《中国经济报告》记者走进 中联重科,试图解读混合所有制的“中联样本”,探寻混合所有制给企业带来的巨变。
        中联混合所有制“三部曲”,机械生产中联重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联重科通过股份制改造实现了A股上市。1992 年,时任长 沙机械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个人,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试图走出一条科技成果转化之路。1997年,在建设部指导下,中联建机公司开展股份制改造。1999年,由长沙建机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其他5家发起人,成立长沙中联重工发展有 限公司,股权结构为,建机院占74.75%, 其他5家持有上市公司25.25%的股权。 2000年10月,中联重科登陆深交所,上 市发行 5000万股 A 股,募集资金 6.14 亿元。在1.5亿股总股本中,国有股占 49.83%,其他股东占50.17%。中联重科 迈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实质性步伐。 第二阶段,从母公司建机院改制 到整体上市。经历股改后的中联重科 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股权治理结构,但是 依然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2003 年,建机院划归地方,回到湖南。2004 年11月,湖南省国企改革办批准长沙 建机院改制的总体方案。2005年10月, 建机院完成公司化改造,成为国有资本 绝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国有 股占 94.1%,员工持股 5.9%(科研院 所国有资产增值的政策性奖励)。2006 年 5 月,弘毅投资受让深圳金信安所持 15.83%的股权,成为中联重科的第二 大股东。2006 年 5 月,湖南省国资委挂 牌转让长沙建机院 32.1% 的股权,其中 的24.1%转让给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 8%转让给了弘毅投资。2007年,长沙建机院向中联重科出售了和它主业相关的经营性资产,打散了建机院母公司,实现了最后的整体上市。2008年,长 沙建机院作为母公司完成了工商注销手 续。2009年3月,建机院所持41.86%的 中联重科股票,由其股东按持股比例承 继,其中湖南省国资委直接持有24.99%,管理团队及骨干员工12.56%,弘毅投资 12.36%,其他股东50.09%,中联重科成 为了一个全开放的公众公司。 第三阶段,发行H股,实现资本国际化。为探索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