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德国高端制造的优势

2015-01-13 372 0


  德国是当今全球制造大国,也是制造强国。德国是一个老牌制造业国家,具有高端制造的底气,值得中国学习。无论从何角度及意义论,学习不仅是一种态度,同时也是一种管理行为的借鉴与汲取。“德国制造”的优势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及优秀的售后服务等。
  关于德国制造的小故事俯拾皆是。与中国有关的最著名的一则莫过于齿轮的故事。
  据说2010年,三代生产齿轮的德国亨利安家族的一对父子,在游览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时,发现教堂钟表嵌有“J.F.WEULE”标识。这是德国100多年前有名的钟表制造商,当时,其齿轮正是由亨利安家族供应。而呈现在这对父子眼前的钟表仍在正常运转,20多个大小齿轮,从未经过维修只需定期涂抹机油,但每一个都如102年前那样严丝合缝。他们以专家的眼光作出判断:这些齿轮至少还能再用300年。
  与顶着低端形象苦苦前行的中国制造不同,德国制造以“可靠、高品质”的高端制造形象傲视全球,被赞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实际上,“德国制造”的优势完全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及优秀的售后服务等因素。
   达成这一切,有赖于创新。“在德国,创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就像许多基本的发明,如汽车、冰箱、扫描电子显微镜都有德国血统,不足为奇。”出身德国而专注于全球制造业管理咨询的诗道芬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丁·哈斯(Martin Haas)对《中外管理》说。
  比如,在没见识过Lexion系列的联合收割机之前,千万不要妄下“农业机械没有技术含量”的判断。这种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每小时可收割60吨粮食。最厉害的是,依靠实时感应器,它可以测算每平方米土地的产量,并即时调整下一季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它们出自德国格拉斯公司(Claas GmbH),单价高于竞争对手1/3,但在市场上所向披靡。
  德国制造的创新多以研发为源头,绝无花活儿。德国人相信一句话:真正决定企业前途命运的是研究与开发,而不是别的不能把握的客观因素。这正是其产品更新速率及创新性令人惊讶的原因。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博思艾伦(Booz Allen Hamilton)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就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德国企业把研发支出超平均水平地提高了9%(全球为5.7%)。德国大众汽车无疑是其中最好的例证,在2008年以后的3年中,其仅用于研发新品的投入就达137亿欧元。
  当然,资金投入只是研发成功的基础保障。更重要的是,当无数企业为研发的市场转换率而头疼不已时,德国企业在研发源头即紧密结合客户需求,大大增强了研发胜算。此外,德国企业还极擅长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和智能模块化来系统地缩短研发时间,这显然保证了研发效率。
  “德国企业成功推出新产品的关键是前瞻性,它能够系统地识别并覆盖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马丁·哈斯说,“中国企业在研发中有点儿浮躁,前期准备时间较短。而我们事先在研发项目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终会得到成倍的回报。”
  与中国人奉行“一招鲜吃遍天”不同,讲求系统性的德国人从未止步于研发。尤其近些年来,德国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对全球化的认识,推动了德国制造走精益管理之路。通过精益管理,德国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这部分覆盖了其高成本——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德国的5.56%——并使其达到了全球化对于生产标准化可复制的要求,以及确保产品的高品质。
  在德国,优秀的企业通常能实现年复一年超过10%的生产率增长。他们永无止境地进行流程优化,并不遗余力地推进产品管理智能化——比如借助在每个产品上植入芯片进行数据记录,对每个流程、每道工序都做到可追踪。值得强调的是,与最早实行精益管理的日本相比,德国更注重精益管理中领导力的作用,他们认为,唯此才能保证精益管理走向的正确。正如马丁·哈斯所说:“德国企业管理层会直接下到车间和员工捆绑在一起改进,员工看到领导都和我一起肩并肩,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改善?”
  与此同时,许多德国制造型企业经过多年生产精益后,根据精益管理的原则,调整研发、销售、采购、行政的组织结构,杜绝浪费的流程以及通过车间管理实现透明度、有效性 (做正确的事)和高效率(正确地做)被应用到公司内部的所有职能部门,将精益管理发挥到了极致。
 而因德国制造多擅长于工业领域,需要做产品安装维保等一系列工作,这造就了其另一大优势,即产品与服务完美结合。许多公司都不仅仅出售硬件,而且提供终身保修、系统整合和更新服务。这显然实现了很好的客户体验,而且通过频繁地接触更有利于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
  不过,更重要的是,对德国制造而言,服务常常成为具有丰厚利润的补充业务。
  例如,欧洲规模最大的“重型拖车之王”德国史密斯公司(Schmitz Cargobull)在产品之外,还加入了金融顾问、终身维护合同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货物监控。而截至2012年年底,德国杜尔,这一有着118年历史的全球最大汽车供应商,其附加服务产品EcoEMOS系统,已应用于20个国家的60多家汽车生产厂家。该系统从工厂各个生产环节的控制器上收集数据,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测。仅这一方面,就为杜尔带来数千万欧元的销售额。
  “很明显,客户不只是想买产品,而是需要解决方案。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马丁·哈斯之说,不愧为精辟之论,中国制造应深悟其中之道。
   责任编辑:吴越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