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传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经历30多年高增长之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滑。今年两会,我国GDP增速落锤7%,于是,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走势,便有了多种的分析与研判,有的说,在经历30多年高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必然要和外国那样,经历一个“减速”的过程。也有的认为,追赶型国家在经历一个持续的高增长期后,通常都会出现增速下降现象,但“大幅度”下滑的概率比较小,因为“大幅度”下滑并不是必然规律。
不可否认,我国经济当前确实存在下行压力,但笔者认为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非但如此,而且在未来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至少十年内,还会保持一个中速偏上的增长。与此相适应,经济发展方式与层次也将进入一个更优更高的水平。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前28年,我国经济发展曾出现大起大落。改革开放后30多年,虽然经济增长仍然有所波动和起伏,但波峰和波谷的高低差距已逐渐缩小。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7.4%,增速虽然下降,可发展质量已明显提升。未来增速有可能还会再放缓一点,但从发展的视角看,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将持续深入发展对于未来经济增长的走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二,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差距成为推力。目前,我国收入差距比较大。这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相当大一部分收入差距属于“发展中的差距”。缩小收入差距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但从我国发展阶段看,适度的收入差距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必然存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在当前劳动仍然还是主要谋生手段的条件下,收入差距将继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空间。
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竞相追赶的动力。我国自然地理西高东低,但经济地理东高西低,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东中西依次递减。但是,这个东中西依次分布的经济地理并非历来如此。比如,改革开放前,浙江经济在全国仅排在第十二位,从1994年起排名前移到第四位。东中西有差距是坏事吗?从一个角度看是坏事,最好是东中西协调发展。但是,西部比中部落后、中部比东部落后,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客观存在的一种“发展中的差距”。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这种“发展中的差距”必然导致后进追赶先进、低收入追赶高收入,从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一个基础性动力。
第四,新人口红利将替代传统劳动力优势。据估计,到2016年我国传统人口红利将消失。传统人口红利虽然已进入消失期,但新人口红利正在形成,主要表现为每年700多万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因而形成新的高素质劳动人口红利,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剩余。这种新人口红利将成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一个重要支撑。
第五,城镇化的深入将助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期,最近几年城镇化率几乎每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这与其他国家城市化率超过30%达到70%前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期、达到71%后进入平稳发展期是相吻合的。城镇化的深入及城镇化率的大幅度提升,改变的不仅是人口结构,还有消费结构,而最终是产业结构。我们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其原发性动力就是人口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所以,与我国城镇化发展加速过程相伴随的,不仅是消费结构大调整、大升级,更是产业结构大调整、大升级,这两个过程的互动又必然在更高水平和更大力度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第六,全面深化改革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而带来新的发展成果。从对外经济关系看,尽管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仍未脱离经济周期的下行通道,在外部市场还不那么宽松的情况下,我国出口需求仍然受到一定抑制,但在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具有一定程度依赖的条件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一路一带”和产业升级等战略,我国经济的优势还会进一步得到释放,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度同样会进一步上升。这些都将对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吴越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