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为何这般“短命”?

2015-05-19 567 0

文/左传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用“雨后春笋”来形容建筑业,可以说“新笋”如林,把我国城市装扮得更加现代化。然而,在“新笋”如林的现代建筑中,也不乏一出土就注定“命运”的,进而导致未成年就夭折。
  “短命”的高楼大厦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而与亮丽景观相伴的,却是高楼大厦出人意料地“短命”。“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这种状况,既是高速发展的中国不可承受之重,更是高效发展的中国不可承受之痛。
  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而事实又如何呢?也许下面几例能说明问题:
  2006年10月,青岛市著名地标青岛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20年;
  2007年1月,曾经西湖边最高楼浙江大学原湖滨校区3号楼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
  2009年2月,曾经亚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阳夏宫被整体爆破,15岁的夏宫2秒内变废墟;
  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
  除了这些引人关注的地标性建筑以外,近几年还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长的时间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提前拆除,其数量实已无法统计。这些正处在建筑寿命“青壮年”的建筑非正常“死亡”,无疑对环境和资源是一场灾难。以南昌五湖大酒店为例,据估算,酒店拆除后将留下4万吨建筑垃圾,将占用大片垃圾填埋场地。
  正是建筑的这种现状,使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之最:即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我们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我国每年的建筑垃圾高达4亿吨,其数量已占到世界建筑垃圾总量的30%—40%。
  再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同为50年,但平均使用寿命却长得多。如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25年、85年、80年的“百年老屋”随处可见,与我国形成鲜明反差。
  “短命”的病因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据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然而,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建筑“短命”呢?基础工程杂志记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于一届政府一套规划的行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许多建筑并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而拆除,问题出在不理性、不科学、难以持续的城市规划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如是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引领。而在制定了合理规划之后,一些城市的住房和城市建设,规划变更频繁,标准制定落后,也是建筑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还没建成就被拆除的合肥维也纳森林花园小区,根据官方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黄山路与大蜀山之间的山景,爆破之后可以将贯穿省城东西的黄山路“拉直”。至于到底是小区建设规划在先还是城市景观规划在先,却并未公开。有专家认为,当下“一届领导一套规划”的现象在中国很普遍,这与中国历代王朝从来都是推倒旧的,重建新的旧观念有关,这种‘新的就是好的’价值观一直影响到今天。所以每一届领导上任,总不免想“除旧布新”。

 
  其次,原于唯GDP是论的错误政绩观。一届政府一套规划带来的势必是大量的拆建,而拆建是有效益的。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GDP增长就意味着政绩。近年来一些地方为建“标志城”、“月光城”,政府砸巨资重塑“包装”,名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旧城改造,实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名为拉动城市经济发展,实为重复建设以追求GDP,进而追求地方官员的政绩。在这种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一些不该拆的房屋被大量拆除。例如位于武汉的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仅仅10年就被拆除。其理由是该馆位于当时即将兴建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而“捐躯”。
  再次,原于拆迁卖地的利益驱动。相对于形象工程带来的GDP政绩,在近年来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拆迁置换出土地带来的卖地收入,更能让一些地方对新建筑“痛下狠手”。
  多数短命建筑的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的身影。例如,仅13年的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被拆,其置换出的土地以24.6亿元的天价整体出让用于商业开发。再如前几年的北京凯莱酒店,因当时耗巨资要重建一座五星级的“国际化高端商务酒店”而遭拆除。鉴于利益驱动,有的不惜在棚户区改造上也动上了心思,少数城市为了尽快通过拆迁置换出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甚至将一些2000年左右建成的商品房小区列为“棚户区”,以方便拆迁,同时还可以获得国家对棚户区改造的资金支持。
  此外,原于建筑本身的质量问题。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建筑质量不过关。如2009年6月27日,上海市“莲花河畔景苑”楼盘的7号楼倒塌,13层的楼房,在没有倾斜(如房屋墙体、附近地面出现较大裂缝)预兆的情况下,一分钟内迅速地整体倒塌,一名工人逃生不及被砸死,经济损失1900万余元。 再如同年8月,无锡阳光城市花园的楼房被业主发现楼板厚度居然只有5厘米,远远低于其设计厚度的10厘米。而且这种“楼薄薄”现象在其它省市也有,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程泰宁说的,这其中首先有建筑工程质量的问题。有些建筑存在偷工减料和施工质量差的问题,造成了建筑寿命短。回想起近年来在大城市频频曝光的“楼脆脆”、“楼裂裂” 、“楼歪歪”、“楼薄薄”“楼倒倒”事件,以及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塌桥、断桥事件,人们无一不把矛头指向了建筑质量这个关键上。而建筑质量事故的背后往往牵涉到工程腐败。
  “短命”的有效防范
  对我国建筑“英年”早逝,应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进而有效防范建筑“短命”现象。一是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城市建筑应树立可持续理念,哪些建筑该拆,哪些不该拆,不应该是一两个人说了算,应该有明确的标准规范。因此,规划应该成为引领百年建筑的龙头。一是应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规划一经确立就具有法律权威性。要切实强化城市规划的严肃性,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的执法力度。与此同时,要建立建筑拆除的法定程序,明确拆除条件,切实做到建筑拆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任何新一届上任政府都必须严格执行规划,否则要依法严究,纠正时下“一任一个规划”及其“拆了建、建了拆”的运动现象。
  二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建筑产业化。打造长寿命、高品质的百年建筑,除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外,还需要转变生产方式,关键是大力推进建筑特别住宅产业化。所谓住宅产业化,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这样的房屋建成后,不仅节约资源能源,而且方便建筑的维护和改造。据了解,住宅产业化在日本、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起步较早,产业化程度较高。在住宅产业化较为发达的瑞典,80%的住宅采用以通用部件为基础的住宅通用体系。在美国,住宅构件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几乎达到100%。这也成为发达国家建筑寿命普遍较长的重要原因。
  住宅产业化就是要通过采用工厂化、标准化、精确化的工艺,建筑的所有维护改造,都可以通过“更换部件”实现,从而提高建筑品质,延长建筑寿命。在我国,建筑产业化尽管有了一些先行者,但住宅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进度仍然较慢,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为此,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加大住宅产业化的推进力度,一是通过宣传引导,使消费者和开发商理解全装修住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出台强制性成品住宅验收标准,把设备的质量和节能减排的效益纳入质量评定范围;三是调整税收政策,以鼓励开发商建设成品住宅;四是培育和完善住宅产业链。应通过尽快制定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从而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打造中国的“百年建筑”。
  最后,就是要加大建筑领域的反腐倡廉力度,严惩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要通过完善的反腐败体制与机制,有力的执行措施来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做到重拳出击,毫不手软,坚决杜绝“一个工程出事、倒下一片贪官”的现象,确保“百年建筑”大计的实施。
                                            责任编辑:吴越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