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灌浆处理工艺在某车间地基不均匀沉降中的应用管理

2015-07-15 158 0


        1工程概况 
  云南某冶炼厂一车间于2010年部分柱子施工完后,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发生不均匀沉降,部分柱子最大沉降量达到40mm,经过业主,监理,设计及勘察单位多次讨论,共同认为对目前车间部分柱子沉降大于20mm的柱子进行压浆处理即可,单施工中应进行控制,加强管理避免沉降加大而影响车间使用,柱下基础为人工挖孔桩,桩径Φ800mm。 
  2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资料处理构筑物范围地面以下地层结构为: 
  (1)素填土:杂色,主要由碎石,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 
  (2)植物层:灰黑﹑黄色,由粘性土及植物根系﹑角砾组成,结构松散。 
  (3)粘土:褐灰﹑灰黑﹑灰兰褐黄等色,含少量铁锰结核及圆砾,无遥振反应,稍具光泽,很湿,软塑到可塑。 
  (4)白云质灰岩:灰~灰白色,矿物成分由方解石,白云石组成,钙质胶结,隐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多数裂隙充填粘性土,铁质膜及方解石脉及柱状晶体,溶蚀裂隙发育,岩质坚硬,岩芯破碎,呈碎块状31.50米以上溶洞,溶洞净空高度最高达6米。 
  本地区地下水丰富,水位较高,对施工影响较大。 
  3施工任务及处理方案 
  对施工好的车间柱子沉降大于20mm部分进行压浆处理,压浆过程中严格控制浆压力,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加大沉降而影响车间运行和损坏,经过压浆处理后使其基础不再继续下沉,以达到对沉降部分的基础补强。 
  根据勘察资料及桩基施工记录,经过设计、监理、业主共同讨论,采用孔口封闭法灌浆,对桩身、桩底进行压浆加固土体,控制沉降。对需进行处理柱子的每个承台四周布置压浆孔,间距2米,在设备能施工的情况下尽量靠近柱子,但不能损伤承台及桩身,每个柱子布置3~4个压浆孔进行处理。 
  4施工设备及灌浆材料 
  该项目共投入xy-1型钻机4台,TTB180/10(55)曲轴变量型压浆泵1台,HBW50/1.5型压浆泵1台,3m3空压机1台。主要灌浆材料选用P·O 32.5普通硅酸盐水泥。 
  5灌浆方法的选择及工艺流程 
  帷幕灌浆主要是利用液压,通过灌浆管把浆液注入地层中,浆液以填充、渗透和挤密等方式,赶走土颗粒间或岩石裂隙中的水分和空气后占据其位置,经人工控制一定时间后,浆液将原来松散的土粒或岩体胶结或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结构新、强度大、防水性能良好的帷幕,以达到岩土体渗透系数减小、增长地下水的水流途径,降低出水量的目的。 
  灌浆试验工作表明,灌浆场地由于覆盖层厚、岩层近垂直裂隙发育,渗漏量较大等原因,如果采用止浆栓塞的压浆方式,浆液会绕塞返浆,在栓塞上端凝结或因耗浆量大,灌浆时间长,浆液会凝结栓塞或栓塞下端的支撑杆而造成浆孔报废。而采用孔口封闭循环灌浆的方式,浆液在钻孔内循环流动,不易凝结浆管(钻杆),如果灌浆时间长,浆管被凝结亦可通过钻机钻动或使用吊锤将其取出,不易造成孔内事故,加之孔口封闭灌浆是一种逐渐加强的灌浆方式,它会对灌浆孔最底一段以上的地段进行重复灌浆,效果良好。所以该帷幕灌浆采用孔口封闭灌浆法,灌浆采用循环式自上而下重复灌浆,其工艺流程如下: 
  5.1灌浆孔结构 
  灌浆孔采用Ф110mm孔径开孔,孔深至2~3m后,埋设Ф110mm孔口管(孔口管管口露出地表10~30cm,用水泥砂浆将孔口管上段与孔壁间的空隙填实),待埋设孔口管的水泥砂浆凝固后,以Ф108mm、Ф89mm钻进按灌浆段长度成孔。 
  5.2灌浆孔深度和灌浆段长度 
  灌浆段长度一般为4~5m,不宜大于6m。遇严重渗漏地段应立即停钻灌浆。 
  5.3灌浆压力的选择 
  根据勘察和灌浆试验工作,场地内地层分别为素填土、植物层、粘土和白云质灰岩。当灌浆压力超过0.2Mpa后,地表会被抬动、开裂;浆液压力一般小于0.2Mp。 
  5.4浆液参数 
  (1)灌浆用水泥采用P·O 32.5普通硅酸盐水泥。 
  (2)灌浆使用纯水泥浆液,浆液浓度由稀到浓,逐级变换,水灰比采用2:1、1:1、0.8:1、0.5:1四个比级,根据现场实际灌注情况,可适当调整水灰比。经现场试验,以上四种比级的浆液物理性质如下: 
  5.5耗浆量大地段的处理 
  对于耗浆量大的地段,经一定时间的灌浆后,吸浆量仍无变化,就暂停灌浆,待浆液凝固后,用钻机清孔至原位,再进行复灌,直至达到要求。 
  5.6灌浆段的结束条件与封孔 
  在设计压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L/min后,继续灌注60min,可结束灌浆,待浆液凝固后,方可进行下一段的钻孔、灌浆,直至设计深度。封孔采用全孔灌浆封孔法。 
  6完成工程量 
  对车间沉降量超过20mm的柱子有7根(5个承台),共布置压浆孔33个,进尺659.88米,灌注水泥量为536.11吨。 
  7灌浆效果评价 
  为了对帷幕质量、灌浆效果进行评定,在施工前后及施工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沉降观测工作,其结果如右表所示。 
  压浆结束后五个月观测结果表明其柱子已经不再继续下沉,达到处理的目的。 
  8结语 
  经施工前、后及施工过程中的沉降观测对比,该灌浆质量优良,效果明显,基础的得到了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已经进入稳定阶段,达到了预期目的。结果表明:根据前期的勘察结果,结合场地条件制定切合实际的施工方案,通过精心组织施工,压力灌浆在地基处理中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2]《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T5148-2001).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