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软土处理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软土具有压缩性高、含水量高、抗剪强度低、渗透性底等特征,目前比较常用的软土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真空预压技术、复合地基处理技术、强夯技术等等,其中真空预压技术在经济、软土处理效果等方面,都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在上述背景下,真空预压地基处理的加固深度也成为了学术界探讨的焦点问题,只有严格把控真空预压地基处理的加固深度,才能保证软土地基的处理效果。
1真空预压技术的机理
真空预压理论创建以来,对其加固机理的研究日渐深入,也相应得出各种理论,本文只列出两种较成熟的理论,一种是负压固结理论,另一种是真空渗流理论。
1.1负压固结理论
负压固结理论认为,真空预压主要是将覆盖于地表的密封膜下方抽空,从而形成真空,使真空膜内外形成气压差,同时使土体内部与排水通道之间也产生气压差,使软土层产生固结压力,换言之,在负压理论中,真空预压技术就是在总应力不变的条件下,降低土体中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进而增加有效应力,实现排水固结。
1.2真空渗流场理论
真空渗流场理论认为,抽真空作用能够在地基土中形成真空渗流场,并以真空流体作为流动介质,真空流体只在较大的土中的孔道中流动,可以形成连通的网络,此时虽然排出了水,不过这些水大多是土体中较大孔道中的重力水,将土体中较大孔道中的重力水排出,并不能实现固结作用,而是当地下水位下降后,土层中竖向自重应力发生变化,增加了上覆土重,在这种情况下,土中细小孔道中的水会受到超静孔隙水压力,因此土中细小孔道中的水也会逐渐排出,这时才会起到固结作用。
在负压固结理论中,认为真空预压技术的有效加固深度会受到砂井打设深度、排水板等因素的影响,排水通道的深度决定着真空预压技术的有效加固深度。在真空渗流理论当中,认为有效加固深度是通过压差来决定的,当压差足以排除孔隙水的时候,就会产生固结作用,土体特征、通道真空损失等因素决定着固结的深度。
2真空预压加固有效深度机理
上文中笔者简单介绍了两种真空预压理论,两种理论的内容存在很大差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固结机理的过程中,只考虑改变土体内部空气压力而引起的孔压变化,两种理论都没有对真空预压技术进行整体考虑。
笔者认为,在采用真空预压技术对地基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所要处理的地基属于是密封的整体,该密封的整体的受力情况较复杂,不只有竖向一维受力,该密封的整体属于是三维球体受力,在整个受力过程中,地表会受到均布力作用,即一个大气的压力,同时该密封整体的侧边界位置上也会受到大气压差的作用,两侧压差主要呈三角形或者梯形分布,并且随着深度的不断加大,压力差会越来越低,由于处理区域的排水通道是整体透水,所以就算土体具备渗透阻力,不过排水板或者砂井间距较小,可以将透水粘滞忽略不计,这样一来,就可以将处理区域的水位看作是条直线,并没有明显的降水漏斗。
另一方面,处理区域的水流并非是竖向渗透,而大多都是水平渗透,应用真空预压技术之后,会降低处理区的地下水水位,此时处理区外侧的地下水又会对处理区形成补给,这样一来,处理区外侧就会出现降水漏斗。
处理区土体既需要受到竖向力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受到侧向力的作用,在土体粘滞力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土体中孔隙水不仅仅会受到负压垂直吸出力的作用,同时还要受到侧向挤压力的作用,由此一来孔隙水竖向排出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另外目前有很多人认为,真空预压的极限加固深度就是一个大气压下的水柱高度,然而笔者认为,在采用真空预压技术来处理地基的过程中,有效固结深度并非是通过真空压力来决定的,固结深度与真空度的传递具有密切联系。
3工程实例分析
3.1工程介绍
在某大型化工项目中,一期用地面积总共27600平方米,建筑物以及构筑物主要包括办公楼、材料储罐和堆场、仓库、管道和支架、石化工艺装置、成品储存罐、物流道路和铁路以及消防、电力、给排水等设施,主要都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以及钢结构建筑物,高度一般为4层,一期设施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地基处理工程,现场临时工程以及堆载联合真空预压地基处理工程总共244885平方米。
在该工程中,原始场地由人工填海造地平整而成,为滩涂地貌,填土厚度2-12米左右,地形平坦。人工回填块石素填土层层厚1.8-7.0米,分布于整个场地,主要是砂岩风化土以及中微风化砂岩碎块石回填形成,局部岩石碎块数量较多,缺乏均匀性,风化土的主要成份是石英砂以及粘土等等,另外局部碎块石的块径较大,大多为200-300毫米,最大块径约1200毫米。海陆交互相沉积淤泥层层厚14.7-28.7米,平均厚20.2米,分布在场地上部,含少量贝壳碎屑以及粉砂,局部较多,由于填土预压作用,海陆交互相沉积淤泥层的固结效果比下部稍好。1陆交互相沉积粉质粘土层层厚1.1-13.0米,分布在大部分场地,与砂土层呈形成互层状态,厚度变化幅度较大,含有少量粉细砂,并且粉细砂含量十分不均。
3.2真空影响深度
采取3个孔压计,埋设深度分别为6、15、22米,抽真空开始后即实施监测,直至抽真空结束,采取频率仪采集数据,起初2个月内每天采集1次,之后2天采集1次,计算实际孔压值,绘制成图。最终结果显示,在开始抽真空的初期阶段,孔压全部呈现下降趋势,表明抽真空区域形成了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开始抽真空的1周之内,由于处于试抽阶段,孔真空泵没有完全开启,因此压降低幅度较小,1周之后,孔压降低比较明显,不同深度出现超静孔压的时间基本一致,以此可以说明,深层土体真空度对真空压力的影像较大。
由于客观原因的影像,在1个月以后堆土作业才开始进行,在迅速堆土阶段,孔压具有显著变化,孔隙水压力值呈现增高态势,堆载结束之后孔压逐渐消散,6和15米处的孔压消散速度较快,22米处的孔压消散速度较为缓慢,在第110天时,22米处的孔压逐渐呈负值,说明22米深度中,存在负超静孔隙水压力,证实真空预压能够影响排水板底部。
总结:
软土地基具有压缩性高、含水量高、抗剪强度低、渗透性底等特征,目前真空预压技术在软土地基的处理中应用广泛,本文介绍了真空预压加固有效深度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技术的加固深度,希望文中内容对相关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顾勇,蔡建,朱治.砂垫层在真空预压软土地基处理中的作用[J].水运工程,2011,05:127-131+140.
[2]夏玉斌,陈健,陈允进.直排式真空预压软基加固效果及经济性分析[J].水运工程,2011,09:224-229.
[3]吴迪,孙田.真空预压地基处理的加固深度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06:51-54.
[4]朱超,张季超,刘晨.真空预压处理广州南沙区软基的加固深度探讨[J].岩土工程学报,2010,S2:422-425.
[5]陈兴城.大面积吹填滩涂淤泥地基真空预压处理技术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3.
[6]吴俊桦.基于变形机理真空预压变形实用计算方法[D].华南理工大学,2013.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