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壮大,港口航运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货物堆场需求也日益增多。现今的港口后方陆域堆场多是用砂吹填出来的,地基主要呈现为软土、持力层较深、孔隙水受海水影响大等特性,难于直接在此基础上建造堆场场地,只有经过地基处理,才能保证其能长时间的使用。本文就宁波某煤堆场改造工程对港口区域地基处理的工艺和质量控制等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
宁波某煤堆场改造工程标高3.51~4.10m,原堆场表层粉煤灰土,2004年直接回填平均约1.0m厚塘渣后,一直作为临时煤场使用,平均堆煤高月4~5m,本工程区域未进行其他地基处理。
附图1工程地质剖面图
现将在煤堆场中新建堆料机作业线1条,皮带机从场地东侧的转运站接入,并在堆料机两侧做出堆场,将周边区域改造为场内道路。
根据业主方的使用功能上的要求,对场地进行四种区域的划分:A区是场地的中央为堆料机基础,B区是南北两侧分为4块堆场,主要储存堆料机运送来的煤炭等散货,C区是堆场周边修建一条宽为9米的道路,D区是在南侧道路的南边设置两个汽车装卸的煤炭堆场。
附图2堆场平面布置图
2、堆场不同区域施工工艺的选择
本工程处在港区腹地,地基主要以淤泥质土、粉土为主,场区施工前几年内都在用作散货煤炭的场地,整体沉降较为稳定,此地基的不良地质作用仍为浅部软土造成的过量沉降及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因此由于场地约17~54m土体,基本由高压缩性的淤泥质土和粘土组成,浅部无良好的天然地基浅基础持力层,土工试验及原位测试资料反映了其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大、抗剪强度低、承载力小等特点,并且对于煤堆场(包括道路)而言,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显然不能满足设计荷载的要求,而采用桩基础在技术经济上又不可取,所以可选择适当措施对上部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目前本地区技术较为成熟的软基处理方法有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和水泥搅拌桩法。排水固结法比较经济,但工期长,沉降变形大;水泥搅拌桩法具有无振动、无噪音、无侧向挤土、无环境污染、工期短等特点。
针对本工程堆载物为散体材料,对沉降变形不敏感,采用较为经济的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土地基和换填软土地基的方法。
在对场地进行过分析后,针对场地的四种不同的用途分别进行施工工艺的选择:
A区采用插塑料排水板和堆载预压,挖出局部原有路面,回填0.4m后砂垫层,冲孔(直径150mm),间距1.2m,正方形布置,孔内回填砂,孔内插30m深塑料排水板;采用7m高塘渣分二级堆载预压,满足卸载条件后卸载,振动碾压整平,之后开始堆料机基础施工。
B区采用插塑料排水板(利用煤炭在使用期分级加载),挖出局部原砼路面,回填0.4m后砂垫层,冲孔(直径150mm),间距1.2m,正方形布置,孔内回填砂,孔内插25m深塑料排水板;分层振动碾压回填塘渣后,利用使用期煤分级加载,逐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
C区采用换填法,挖出原塘渣层和部分粉煤灰层,采用塘渣分成振动碾压换填,换填厚度为1.5m。
D区采用补填塘渣后分层振动碾压加固。
3、地基处理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前,针对本工程地基处理的几种施工工艺,预先做了相应的施工技术的研究,并在具体的施工实践中落实,目的通过加强过程中质量控制,并对现场的实践效果进行验收,使施工质量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1塑料排水板的质量控制
1)对进场的塑料排水板进行外观检查,随机抽取几条现场展开,查看有无破损;截取几段,送实验室做检测,并附送合格证书等。
2)对塑料排水板长度在施工前进行核对,现场与施工负责人共同测量插板机的插板长度,在插打过程中,对其进行旁站,保证插打到位,在地面上保留50cm。
3.2堆载预压的质量控制
1)在堆载开始前设置3组沉降板和位移边桩,以便后续对施工数据的测量和对堆载情况的准确掌握。在堆载的过程中,要每天对沉降板和边桩进行观察,沉降板在堆载期每天1~2次,静压前期(1个月内)每天3天观测1次,静压后期(1个月后)没6天观测1次。位移边桩在堆载期每天1次,静压期每6天观测1次。
2)堆载过程中合理控制加载速率。堆载需要分层碾压,在过程中对每层碾压后的效果都要及时关注,尤其在沉降速率加快的时候。通过观测的数据来判断加载是否停止,设计规定:堆载过程中,沉降超过10mm/d时,增加观测频率,超过20mm/d时,停止继续加载。堆载过程中,边桩位移控制在5mm/d以内。
3)堆载完成后,需要静压相当一段时间,以保障地基处理的效果。堆载最后一级堆载时间大于3个月后,开始统计沉降数据,达到最后7天平均沉降小于1.0mm/d,且计算地基土体的平均固结度达到90%以上后,才可以卸载。
附图3卸载前堆载预压的效果图
3.3换填和振动碾压的质量控制
1)换填前,针对场地的原始地坪进行测量,保留原始数据,以便于后续计算。
2)对道路等区域原塘渣层进行挖除,并将底部的粉煤灰层也同样挖除,分开堆放,达到设计标高。采用塘渣分层振动碾压换填的方法,对挖出区域进行回填。
3)振动碾压前,对基底和换填的塘渣进行清理,除去树根、垃圾等杂物,对基底进行测量。再开始进行分层碾压,每层约30~40cm,碾压要求达到3~4遍,搭接区域为0.5~1.0m,碾压速度控制在2KM每小时。回填至留出混凝土道路铺设的厚度后,对地坪进行最后一次测量,保证回填的厚度达到设计要求。
4、结束语
地基处理作为当前工程的一个必须做的工序,使得施工工艺的选择和质量控制变得尤为重要。上部结构的建造和使用,都取决于地基处理的好坏。通过本工程的地基处理的实践和效果来看,证明了一下几点:
1)施工的工艺选择很重要,只要在工艺成熟和可靠的条件下,方可采用,工艺的经济性和局限性,都制约着施工。
2)地基处理在一个工程或者一个区域内根据使用的需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施工,既能保证使用,又能满足施工操作,更可以节约资金。
3)通过测量观测,可以对工程中大面积和细微沉降变化有效的进行控制,掌握工程的质量,满足设计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天津港湾工程研究所.港口工程地基规范.1999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02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