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基处理换填垫层法

2015-08-02 214 0

  我们在工程项目中,当地基强度不足地质条件较差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针对不同的情况对地基进行处理。使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增加,减少变形。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特征值一般为50~80MPa,不能承受较大的建筑物的荷载,由于压缩性较高,建筑物基础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是较大的,将引起建筑物基础标高降低,影响它的正常使用,或造成倾斜、开裂破坏。对于上部建筑物荷载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换填垫层法,这种方法可就地取材,施工简单,不需要特殊机械设备,工期短,在能满足承载力的情况下比桩基础的造价低。

  换填垫层就是将基础范围内的土层挖掉,回填强度较大砂、碎石、灰土或矿渣夯实,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荷载不大的建筑物的地基承载力,主要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杂填土地基及暗沟、暗塘等的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与地基的处理。按其换填的材料可分为砂石垫层,粉质粘土垫层,灰土垫层,粉煤灰垫层,矿渣垫层,其他工业废渣垫层(主要是高炉重矿渣),土工合成材料垫层。

  换填后的主要作用是:1提高基础下地基承载力。用强度较高的材料置换可能会产生剪切破坏的软弱土,便可避免地基受到破坏。2减少沉降量。基础下浅层地基的沉降量在总沉降量中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若以密实的材料置换软弱土,就可以减少大部分的沉降量。由于砂垫层对应力的扩散作用,作用在下卧土层上的压力较小,这样也会相应减少下卧土层的沉降量。3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但是灰土垫层则不能起到此作用,因为灰土垫层不透水。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4.2.1中给出的垫层的厚度z应根据需要置换软弱土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并应符合的公式要求: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

  ——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垫层底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垫层底面处的附加压力值可分别按下式计算:

   

  注:1当时,除灰土仍取外,其余材料均取,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

  2当时,值可内插求得。

  换填层的厚度一般大于0.5m,小于3m,大于3m后就不经济了。论文格式。

  垫层底面的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扩散的要求,按下式:

  b’——垫层底面宽度(m)

  ——压力扩散角,可按上表采用;当时,仍按表中取值。


    
    
    
换填材料 z/b
    
中砂、粗砂、砾砂、圆砂、角砾、石、卵石、碎石、矿渣
    
粉质粘土 粉煤灰
    
灰土
    
    

    
0.25
    
20
    
6
    


    28
    
    

    

    
30
    
23
    
    

 

  施工

  1)垫层的施工应根据不同的换填材料选择不同的施工机械。粉质粘土、灰土宜采用平碾、振动碾或羊足碾,砂石等宜采用振动碾和振动压实机。当有效夯实深度内土的饱和度小于并接近0.6时,可采用重锤夯实。

  2)垫层的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等宜通过试验确定。论文格式。除接触下卧层软土层的垫层底部应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确定厚度外,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可取200~300mm。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

  3)施工时应控制垫层的含水量,粉质粘土和灰土的垫层的最优含水量为的范围内,粉煤灰垫层为的范围内,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取用。

  4)严禁扰动垫层下的软弱土层,防止其被践踏、受冻或受水浸泡。在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置150~300mm厚的砂垫层或铺一层土工织物,以防止软弱土层表面的局部破坏。

  施工质量检验

  1)对粉质粘土、灰土、粉煤灰和砂石垫层采用环刀法、贯入仪、静力触探或标准贯入试验检验;对砂石、矿渣垫层可用重型动力初探检验。并均应通过现场试验以压实系数所对应的贯入度为标准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压实系数也可采用环刀法、灌砂法或其他方法检验。

  2)垫层施工质量检验必须分层进行。应在每层的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后铺填上层土。论文格式。当采用环刀法取样时,取样点应位于每层2/3的深度处。

  3)当取土样检验垫层的质量时,对大基坑每50~100㎡应不少于1个检验点,或每100㎡不少于2个点。对基坑每10~20m应不少于1个点,每个单桩柱基应不少于1个点。

  4)验收时宜采用载荷试验检验垫层质量,为保证载荷试验的有效影响深度不小于换填垫层处理的厚度,载荷试验压板的边长或直径不应小于垫层厚度的1/3。

  结语

  在合适的条件下采用换填垫层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地基承载力,缩短工期又降低造价,因此得到普遍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顾晓鲁,钱洪缙,刘惠珊,汪时敏.地基与基础(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