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7 115 0
从直径2.7米,到直径4米、直径6米,再到目前国内地铁施工领域最大直径10.22米的盾构机,郭玉海十几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带领项目团队,实施盾构机本土化改造,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个北京、全国、世界盾构施工史上的“第一”。
征服砂卵石
连创多项纪录
1999年,在国外项目部锻炼6年回国的郭玉海,赶上了北京亮马河、坝河等污水管线工程施工。这两个在外人看来不起眼的小工程,可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亮马河开了我国北方地区盾构施工的先河;坝河截流工程则创下了一次性掘进2500米的国内最高纪录。
2001年,郭玉海承担了北京市重点工程——凉水河污水管线截流工程。该工程为全断面、无水、砂卵石地质结构,采用盾构施工,当时在国内尚属首例。
面对砂卵石地质盾构施工,郭玉海心里也“七上八下”。果然,施工中的两块“硬骨头”让他费尽了心思。
其一,在施工中使用的盾构机本来是针对南方粘土地质的,面对北方坚硬的砂卵石地质,盾构机“水土不服”。为了让机器适应新的地质环境,郭玉海在提高技术人员操作水平的基础上,对盾构机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没有泡沫系统,我们自己研发,压力罐自己采购,泡沫发生器自己组装,连泡沫都自己做。”郭玉海回忆说。
工程的最大难点是:在“不扣轨、不加固、不慢点”的苛刻条件下穿越京广、柳西等铁路,同时保证地面“零沉降”。郭玉海带领施工、技术队伍,迎难而上,最终,创下了砂卵石地层盾构掘进850米不换刀的国内记录。
3年后,郭玉海担任项目经理的北京地铁4号线14标段工程建设团队创造了砂卵石地质1400米盾构掘进不换刀的世界纪录,被日本设备专家称为“奇迹”。
发明“四机联推”
创造最快速度
2009年,由郭玉海掌舵的北京地铁8号线06标项目部,创下了16个月完工的纪录。“半年时间掘进8公里多,以前没有过。”郭玉海说。
在该工程施工中,郭玉海制订了24小时施工计划,创造性地采取了“四机联推”的新方法,即4台盾构机齐上阵,区间隧道与车站附属结构、车站二次结构、车站设备安装并行进行。
然而,“四机联推”在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给施工组织、现场管理、设备维护等人员也带来了空前大的压力。“那时候,成天成夜地盯在工地上,不敢走。各项工作的工作量都是以前的几倍。”他说。
就这样,郭玉海带领施工人员,在简陋的条件下,仅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盾构区间8700米的掘进任务,并创下了单台盾构机日进尺61.2米、月进尺1200米的国内地铁盾构施工新纪录。
驾驭最大盾构机
穿越风险地带
2011年开工的北京地铁14号线15标段工程施工中,郭玉海所在的项目部首次使用了国内地铁施工最大直径的10.22米盾构机,并成功下穿城市复杂地层,圆满完成了3151.6米的超长距离掘进。这标志着北京的地下工程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
在地质环境方面,10.22米大盾构先后成功穿越了北京东四环、大面积平房区、高压电力塔基等地区老旧建筑,以及首都机场高速路、机场快轨、京顺路等众多构筑物。面对风险源众多、地质结构复杂的盾构施工,郭玉海团队因地制宜地推动技术改革升级,见缝插针地优化施工管理,用实践证明了大盾构在复杂城区内可以使用。
从技术应用角度看,10.22米大盾构“一洞双线”、一次性掘进隧道3151.6米,实现了北京地区乃至全国大盾构首次超长距离掘进。郭玉海说,这种新方法在国内尚属首例,在国际上绝无仅有。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解决了一系列施工问题,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大盾构虽然优势颇多,但“块头”过大,给郭玉海出了不少难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新发明、一项项新工艺、一次次技术升级,在解决难题的苦思冥想中应运而生。它们经过不断地积累、凝结,最终聚拢形成郭玉海项目部盾构施工的“技术高地”。
十几载盾构生涯青春作陪,几十项首创工程汗水为伴。
郭玉海,用青春和汗水成就了一项项品质工程、一项项无上荣誉。他负责的工程有两项被评为北京市文明安全达标样板工地,有5项获得长城杯金奖,有两项获得长城杯银奖;郭玉海项目部被中国共青团北京市委授予北京市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称号,郭玉海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及2013年住建部劳动模范。
2024-11-26 41 0
2024-11-26 39 0
2024-11-26 34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