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8月14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跃飞接受中国政府网和《新华访谈》联合专访,解读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谢映霞、李跃飞说,北京”7.21”暴雨事故确实引起社会对地下工程建设标准的广泛关注,它提高了综合管廊建设的规划设计标准,现在综合管廊的建设标准是经受一百年的运作。
主持人:地下管网老百姓是看不到的,即便他看到了也是看不懂的,所以人们说它是良心活,是里子工程。网友对2012年北京的7.21特大暴雨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当时大家对地下管网的质量一直在追问。所以我们也想知道,新一轮地下管廊的建设的质量怎么监督?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等环节,从质量上怎么来监督?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跃飞:7.21暴雨事故和综合管廊的建设,两者不能完全联系,只能说我们对7.21事件有些反思,就是规划设计层面,设计标准的提高,建设标准等级的提高,应该说这对综合管廊建设是有启发的。就是从建设规划设计的前期开始就要对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定,是高标准的,这一轮瞄准的,尤其是试点城市,希望出现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管廊建设工程。其实7.21事件也反思我们对综合管廊建设质量方面的一些思考,因为综合管廊在基础设施里面是比较复杂的结构工程,它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地下结构本身的安全,这里牵扯到抗震、减灾、防水,这些都是我们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地下结构的质量问题一旦出现以后,再后处理难度非常大,成本也很高。第二,综合管廊建设完成以后,管线的敷设在地下也是我们平时看不到的,管线的检修、运行、维护,要保证管线里面介质的安全,我们称之为“城市生命线”,这两点质量的安全点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对于地下工程的质量要引起特别足够的重视,需要从规划审批、设计审查、材料的把关、施工的监管验收和严格的运营管理,才能确保它的安全运行,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大的综合社会经济效益,否则会适得其反,如果质量做不好的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7.21事件确实引起了社会对建设标准的广泛关注,综合管廊既然是地下工程,也是按照百年大计来建设的,所以管廊的标准都是按照经受一百年来运作的。每个专业的管线标准比起以前也有提高,包括管材的选择以及所有附属设施,包括通风、消防、照明等都要跟上,还是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地下基础设施。说点题外话,7.21事件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管线没有达到标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排水不畅,还有很多排水大系统不通畅的问题,包括河道,原来把很多蓄水空间填掉了,还有很多城市建设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不仅仅是管线的问题。
主持人:都应该是一个体系里面的问题,是不是也应该纳入到这里面来解决的?
李跃飞:这次文件里提到了综合管廊的建设、地下管网的建设要结合城市排涝系统、防洪系统的升级改造来实施。7.21事件以后,我们国家对排水系统的标准等级也做了相应的提高,过去对于暴雨呈现期是1到3年,现在改到了3到5年。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