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机械现场管理

2015-08-19 162 0

  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的高速发展,施工领域在不断的扩展,施工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其中,工程机械管理不仅直接影响施工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还关系着企业长远发展和成败兴衰,因此,要做好工程机械的现场管理,避免机械发生故障,进而保证机械能够正常的运行,同时也确保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
 
  1、工程机械现场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1.1管理目标
 
  强化工程机械现场管理的一切措施与方式,以保持工程机械的良好技术状态和完好率、保证工程机械的利用率,从而以工程机械利用率来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价值。这样一是目标明确,有利于督促检査,实际操作性强;二是可以避免某些不实际、不实用的做法,防止花架子现象的产生。
 
  1.2管理内容
 
  第一,避免事故发生、确保工程机械现场的顺利运行。故障管理相关方法与措施:在这里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就是全面故障管理八步法。其中,这八个步骤是:积累故障的原始资料、故障统计、故障分析、计划处理、计划实施、效果检査、成果登记、反馈。依据这一系列步骤,针对故障开展的一系列分析、研究工作,进而确保工程机械现场的顺利运行。
 
  第二,做好工程机械现场的各环节及全员管理工作。合理地组织工程机械现场管理的人员,对现场施工中的重点工程机械进行“三检”、“特护”工作。所谓“三检”是操作运行人员按岗定时巡检;电气、机械、仪表维护人员定位、定时点检;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维护点检人员和现场管理巡检人员对关键工程机械的定期联合检查。“特护”主要是指将施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的一台或几台工程机械,依据工艺流程分化成为一个单元,由钳工、电工、操作工、仪器仪表维修人员以及使用单位的工程机械技术人员组成一个特护小组,在对工程机械实施“三包”的前提下,也就是包保养、包运行、包维修,并经过对工程机械的检查、诊断、处理、总结、改善的这一过程的循环,来保持关键工程机械的运行得最好状态。
 
  2、工程机械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设备过度使用现象频繁及日常保养得不重视
 
  因为当前市场的竞争以及招投标工作的不断规范,施工项目已经被划分为比较多的标段,因而使得工期得到相应的缩短。为在短时间内完成中标企业的项目,使得机械设备短期行为严重,超负荷运转,只重视效益与产值的联系,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使用轻管理,重使用轻保养”的现象,为了抢进度、赶工期甚至于拼设备,进而使得机械设备经常处在一个超负荷状况工作而又得不到有效保养的状态下;若是带病作业,或者是违章操作,不按时保养,不及时维修,就会使得该项目完工后,机械设备出现严重老化磨损的问题。这样一来,当将其应用在新工程后,就需浪费大量费用及时间进行整修,进而使施工工期延长,施工进度无法保证,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2.2保养工作不到位,没有计划性
 
  (1)操作工保养意识薄弱。由于操作工人员责任心及职业素养的良莠不齐,造成在日常设备保养过程中出现保养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应付现象严重,从而使设备得不到有限的保养,为设备的正常使用留下安全隐患。
 
  (2)保养工作没有计划性。由于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操作工没有认真学习机械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从而对设备的保养周期不了解,而保养工作全凭经验。这就造成对设备保养工作的盲目,无计划性,使保养工作不彻底,不及时,提高设备的故障率。
 
  2.3维修管理工作滞后
 
  (1)修理场地条件比较差。因为工程机械流动性比较大,又因为施工现场工作的恶劣条件,因此,若工程机械出现故障,通常会是原地拆、修,而拆下的零件非常易损坏、锈蚀,有时候还会丢失,零件的清洁性得不到保障。
 
  (2)重修轻改。许多单位在工程机械维修过程中只是注重“恢复求原”,没有进行相关的技术改造,这会导致老工程机械耗油多,效率低。
 
  (3)维修技术力量薄弱。当前施工企业有着维修技术人员流动性大、数量偏少的特点,又加上有些维修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比较低,使得难以解决一些工程机械的问题,难以保证修理质量。
 
  (4)维修劳动强度大、机械化程度低、检测方法落后。当前在工程机械的维修过程中,通常是依据经验、凭借感官对故障部位进行判断的。而这些判断方法的准确率比较低,对故障程度很难确定。
 
  (5)配件供应不及时。当前,工程机械存在着型号杂、品种多的特点,同时加上作业地域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利,就会导致采购工程机械维修配件相对困难、定货周期也相对长。
 
  3、提高工程机械现场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制度
 
  在建立健全设备现场管理的机构,以及配置所需人员的同时,可以尽可能的规范化的保证现场管理与维护工作。实行工程机械设备的统计制度,同时集中管理施工现场工程机械设备,并且要为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建立起细致的档案,而且要为设备做定期的检查。同时在操作使用的时候,必须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手册上所要求的进行操作,并对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并且对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环境进行控制。这是由于工程机械设备大部分时间都是露天作业的,所以设备在现场施工的过程当中及容易受到施工环境,温度、污染以及路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在缺乏针对性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设备的机械事故,故障频发,甚至最终使机械设备的使用期缩短。
 
  3.2选择合适的维修模式
 
  3.2.1采用不同设备的不同维修模式
 
  比如,对于采用液压、电子技术等较为先进的土石方机械和路面机械等进口设备来说,设备发生故障后存在修理困难的问题,应该配备的主要模式则是状态检修;而对于结构简单的某些设备,比如破碎设备、木工机械、筋加工机械等等,应该采用事后维修模式;而有些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产品质量,这主要是指沥青加工设备、以及水泥混凝土加工、运输、浇筑设备等等,包括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摊铺机、压路机、水泥混凝土拌合站、水泥混凝土输送泵(车)、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等等,这时维修模式就应该采用主要是计划预防修理,同时,还应该状态修理为辅相结合,有计划的维修应该根据生产情况合理安排,同时,还要按照固定的周期或者一定的标准进行点检。
 
  3.2.2不同部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考虑到某些工程机械中功能不同的零部件,其可靠度要求、运动方式、工况等等都存在很大不同。状态检测维修方式应该是针对结构较为复杂的,采用较为先进的液压元件进行控制和执行的单元;计划与预防相结合的维修模式则应用于关系到设备安全运行的部件,以及高速旋转部件,比如工程车辆的制动系、发动机等等;事后维修模式则是应用到车架、履带行走、挖斗、铲斗之类的部件。
 
  3.3做好技术管理
 
  3.3.1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
 
  我国在工程机械的检测设备仪器研制方面取得一定程度的进展,针对现代机械设备中的电气系统、电子自动监控系统的性能参数的测定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都是机械自诊断系统的坚实基础。从工程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发展来看,自诊断系统则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比如,基于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的设备远程监控与诊断系统,通过这项技术,工程机械生产商可以了解到设备的实施工作情况,相关专家能够通过数据而进行及时地、准确的判断设备的故障状况,给出的解决方法能有效解决工程机械的使用问题。
 
  3.3.2加强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
 
  (1)使用机械要注重安全原则对于刚刚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要设立严格的检查制度,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出厂合格以及使用设备的合法性。即机械设备一定是合法的生产厂家生产,有出厂合格证,产品外包装完好无缺,没有变形,必要的部件没有缺损。若是这几项基本的要求都没有达到的机械就坚决不能投入工程的使用。另外在使用比较复杂机械的时候,包括机械的安装,拆卸,操作过程都必须要专业的人员来进行,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权威认证。只有在双重保证下,机械才能安全投入使用。
 
  (2)做好人员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人员培训包括作业技能的培训与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针对性。一要抓好施工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准入关,将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工作做到位;二是编制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与安全操作规程手册,发给现场的每一位作业人员;三是做好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同时,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应树立“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的理念。
 
  4、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全员参与、积极配合,同时还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及时保养、适时维修,降低设备故障发生,进而为企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振江.浅谈工程机械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水利,2010,04:57-58.
 
  [2]蒋旭东.浅谈工程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与维护[J].山西建筑,2010,35:340-341.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