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做好工程机械的维修与管理工作,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化的维修方法,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维修管理体系。这也是今后工程机械的管理与维修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要不断地完善工程机械的故障诊断技术,提高对工程机械的故障的预知水平,找出对机械设备造成有害作用的根源及采取相应对策,做好工程机械维修工作,提高机械的工作效率。
1、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现状分析
1.1、磨合期
任何机械在使用的初期都必须要实施磨合,通常来说,工程机械的磨合时间必须要在100h以上。一些工程施工企业对于工程机械的磨合工作不够重视,表现为没有进行足够的磨合就投入使用;工程机械长期处在超负荷状态,导致机械出现载环、活塞烧顶、抱瓦以及喷油器雾化不良等情况;操作的时候不查看仪表,没有及时注意机械冷却温度或者机油温度超过正常温度,仍然继续使用;磨合期内,针对各种油面没有实施定期的检查。
1.2、合理使用
(1)不遵循操作的规章制度来使用工程机械,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行,导致工程机械受损严重。
(2)施工的过程中,工序的安排混乱、没有构建良好的施工环境、施工灰尘过多、道路不平整等,导致工程机械曲轴瓦、柱塞副以及喷油器等位置受到较大的磨损,同时轮胎或者履带行走也会加大磨损。
(3)没有进行定期的保养。各种滤芯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换,部分企业甚至直接将滤芯卸下。
(4)没有意识到气温对于工程机械寿命的巨大影响。倘若气温过低,燃油蒸发会遭受巨大的干扰,工程机械热量损耗较高,润滑油载度增大,蓄电池的各项能力会下降,致使发动机难以启动,各种机件的磨损严重;倘若气温过高,润滑油会被稀释,机油的压力也会不断降低,油性不断下降,加大各个机件的磨损程度。
1.3、润滑油
润滑油的数量与品质对于工程机械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现阶段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1)使用的润滑油型号混乱。这种状况会导致发动机中的润滑油结胶、变质,情况严重的会导致变速箱齿轮磨损加重、发动机烧坏。(2)没有根据说明书的相关要求进行润滑油的更换。不根据季节、气候更换对应的润滑油,都会导致润滑油老化变质,造成工程机械磨损严重。(3)使用品质过低或者放置时间过久的润滑油。这种润滑油无法在发动机内部产生一层油膜,无法起到润滑的效果。
1.4、封存
因为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条件影响或者计划改变而必须进行停机封存的时候,这就必须要妥善处理好工程机械,防止雨淋、风吹、日晒等情况,导致机械损坏或者锈蚀。当封存之后,非常容易出现下面两种问题:
(1)金属锈蚀。因为管理不合格导致零件遭到锈蚀以后,零件的断面缩小,强度降低,导致机械使用价值丧失。防止机械锈蚀的主要措施在于不要让金属零件裸露在空气当中。(2)橡胶制品老化变质。当橡胶制品老化以后,其会出现强度降低、表面有小洞或者裂缝,弹性也会受到影响。避免橡胶制品老化的措施:尽可能防止阳光的直接照射,避免高温环境。
2、建筑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对策
在分析建筑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建筑工程机械维修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必要制定完善的维修管理制度和确定具体的维修管理模式,然后采用合适的维修管理方式,提高现场机械的优化管理水平。
2.1、完善维修管理制度
鉴于建筑工程机械种类和数量繁多,同种类的机械涉及多种机型,而不同机型的机械,在制造工艺、材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机械维修管理工作的制定,需要综合考量作业环境、维修条件、维修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制度前提上应设置一定的范围,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硬性规定,否则会导致管理制度无可是从,反而失去约束的效果。
2.2、确定维修管理模式
在完善机械维修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作者认为应该根据设备的类型、部件的类型、应用场合等,确定具体的维修管理模式:
2.2.1、不同设备的维修管理模式。建筑工程的机械设备类型很多,譬如土石方机械、起重机械、钢筋加工机械、钻探机械、木工机械等,不同类型的机械,维修管理模式各不相同。譬如进口的机械,由于机械结构复杂,需要耗费一定的技术和精力才能够排除故障,而且一旦故障,会影响施工的效果,为此应该采用状态监测的维修模式;小型机械设备,由于结构简单,而且故障时不会明显影响正常施工,因此可采用事后维修的模式;其他对主体工程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机械设备,譬如水泥混凝土拌合站、水泥混凝土输送泵车等,要以预防性维修管理模式为主,即在规定的计划时间内,进行定时定点维修管理。
2.2.2、不同部件的维修管理模式。同台机械设备的不同部件,维修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尤其是结构复杂的机械设备,包含液压动力、执行元件、转向系统、制动系统和发动机等,可采用预防与计划相结合的维修管理模式,重点状态监测重要元部件,而对于故障率比较低的部件,则可采用事后维修的方式。
2.2.3、不同场合的维修管理模式。机械设备只有在特定的场合中,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不适宜的场合,可能会增加机械的工作负荷,使得机械的性能降低,甚至产生故障。藉此,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还应该考虑场合条件的因素,区别性考虑机械设备的可靠度,确定具体的维修管理模式。
2.3、采用维修管理方式
维修管理方式的选定,主要结合具体的维修管理模式,即维修管理模式不同,维修管理方式也应灵活应用。作者认为机械设备在维修管理之前,需要借助检测技术,准确找出故障点,然后在计划周期内维修,譬如对于突发故障的机械,要采用应急诊断、互换修理、元件修复等现场抢修手段,以及配用、焊接、捆绑等临时性修理方法。实践证明,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引用已是势在必行,尤其是随着智能化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维修管理人员应该秉着与时俱进的态度,掌握更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机械维修管理工作。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和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对工程机械设备的需求和依赖性大大加强,因为工程机械设备能够很好的解决施工进度与建筑质量之间带来的矛盾。但在实际的施工现场,许多施工企业对工程机械维修并不是非常的重视,很难体现出其在建筑施工中的真正价值。因此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维修也显得十分迫切。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护[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7:186.
[2]康惠蓉.建筑工程机械管理维护现状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0,12:157+159.
[3]邓培彬.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现状及维护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6:173-174.
[4]陈腊梅.刍议工程机械及其管理方案[J].广东科技,2012,02:26-27.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