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维修中的常见问题

2015-08-19 123 0

  引言
 
  目前,在工程建设中已经大范围的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程的工期,并且提高了施工质量。因为工程机械长期从事重复性的劳动,并且运行负荷较大,所以容易出现故障,为了保证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需要加强日常的维修养护工作。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工程机械的性能和种类也不断的创新,各种新技术、新工艺也广泛的应用于工程机械中,这就为工程机械的维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维修人员要对机械设备的性能以及运行技术进行详细的了解,才能够掌握维修养护的方法。现阶段,在对工程机械的维修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机械的运行效率,所以要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解决的对策。
 
  一、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维修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机械达到维修期限继续使用。很多企业由于对机械的管理不到位,缺乏完善的机械维修管理体系,没有意识到机械维修的重要性,所以安全意识不高。机械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根据机械的性能、所用材料的性能参数,对机械中各个零部件所能够承受的运行时间进行了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机械的零部件达到使用寿命,就需要维修或者更换,但是很多使用者在机械设备达到使用期限时仍然继续使用,在这种超负荷的运行下,会对机械造成极大的损伤,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威胁到企业的安全生产。
 
  2、使用期间保养不到位。机械的使用具有自身的运行极限,需要在适度的劳动荷载下运行,并且要做好使用期间的保养工作,才能够确保机械各个零部件的正常运行。但是由于很多企业对于机械的管理水平不高,所以并没有意识到维修保养的重要性,缺乏对机械的清洁、润滑、检查以及更换等工作,导致机械的使用寿命缩短,运行效率低下,不仅影响到机械的运行状况,同时也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增加了生产成本的支出。
 
  3、技术人员维修水平不高。在很多企业中对于机械重使用,轻管理,所以并没有专业的维修人员。有些企业即使有维修人员,大多也都是兼职,自身的维修技术水平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对于机械的内部结构不够了解,所以在机械发生故障时,无法及时的诊断出故障的发生部位,维修效率低下。不仅影响到机械的运行效率,还会缩短机械的使用寿命。
 
  4、缺少维修检测设备。由于企业的不够重视,不仅在人员方面不够专业,在机械维修设备方面也配备不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机械逐渐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机械中融入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所以对于机械的维修需要利用先进的检测维修设备,才能够快速的诊断出故障的部位,缩短维修时间,提高维修效率。由于维修检测设备的缺失,导致维修人员只能通过传统的方法来判断故障,在专业知识有限的情况下,对机械的大拆大卸,不仅效率低下,有时还会带来新的故障,严重影响到机械的维修质量[1]。
 
  5、机械零配件的储备量不足。很多施工企业由于不重视机械设备的维修,所以对于零配件的准备不够充足。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对于先进的机械设备而言,零配件的准备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严重的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
 
  二、加强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维修的控制措施探究
 
  1、加强对工程机械的日常保养
 
  对机械的保养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下来的,这就要求维修保养的员工能持之以恒,因为只有时间长了才能真正统计出来保养工作对机械维修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仅靠某一次的保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在实施的工作中,要真正落实到个人,施行一旦产生问题就有人管理的责任制,规定每个人的管理范围、时间、工作内容及工作标准,负责定期、定性的保养维修工作,保证在故障发生后使机械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运行的工作状态。
 
  2、强化定期检测的效力
 
  企业要注重对工程机械的定期检测,采用先进的维修方式作为技术基础以达到对维修问题的彻底解决的目标。而实践证明,如若只引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而没有引进相应的检测技术,也是存在着很大隐患的,所以机械设备越是先进,所需要的检测技术及维修相应的技术就越是先进、复杂和高科技。因此企业必须强化定期检测的效力,已引起检测人员与维修人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检测出故障后,应及时通知维修班组加以维修,并制定好相应的维修计划,以防在施工作业中出现故障而导致停工、返工的不良现象产生,也变向地为企业创造了价值与利润[2]。
 
  3、注重各类维修技术人才的培养
 
  现代施工机械的维修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不断培养具有责任心、主动性和掌握先进的维修技术和现代的维修思想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够真正地保证维修工作的顺利实施。首先,为了改变刚毕业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学校应该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采取企业与院校联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走进企业,近距离接触机械,了解机械。
 
  其次,在国家和行业计划中加入人才的培训部分,采用人才的有目的性的分级培训方式。再次,在进行新设备的采购时,充分利用施工机械生产企业或者销售单位提供的维修培训,为企业培养高技术高质量的保养维修人员。
 
  最后,高等院校应该与设备的生产企业、施工企业和维修企业建立相互交流的网站,实现维修经验和资源的共享,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到更多的维修技能。
 
  4、确保维修零件质量
 
  维修时应严格执行零件鉴定程序,确保使用的零件复合技术要求。对于常见易损零件要确保库存,并确保其购置途径,使机械维修时,能够快速的进行维修,不因为零件的缺少延长维修时间,导致维修效率的降低。同时要切实把好所购配件的质量关,并在购置后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及安置,以充实库存,从而满足配件供应,减少停工和延误工期,同时也减少了相应的效益损失。
 
  5、优化设备的现场管理
 
  设备的现场管理是指从设备投产到设备报废的全过程。从设备的全寿命周期来讲,该阶段是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该阶段的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具有决定性作用。
 
  5.1针对维修制度上的决策:国家和行业应该制定多样化和弹性化的制度和规定,使施工企业在选择维修制度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
 
  5.2针对维修模式的对策:根据维修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避免产生维修过剩或者维修不足现象。
 
  5.3针对维修方式的对策:建立以状态诊断和状态监测为根据的多种复合维修方式的有机结合体。
 
  6、建立完善的工程机械维修市场
 
  6.1相对完整的施工机械维修市场的基本结构。完整的维修市场的结构是由客体和主体两者组成的。维修市场的客体是指市场的交易活动对象,它是市场交易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市场中各种经济利益的承担者,而且体现了市场交换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6.2建立区域性的服务网络。通过目前维修行业的发展可知,当前的维修工作向着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趋势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建立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网络。施工机械的生产企业可以和各个区域的服务单位进行合作,制定设备的租赁模式,即由生产企业提供设备,服务网点负责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6.3建立现代维修服务市场模式。施工机械生产企业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各自以服务为基础的独立的售后服务网,使维修服务更加全面和完善[3]。
 
  结束语
 
  工程机械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建设工程的施工效率,为了保证工程机械的正常运行,需要做好维修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维修管理计划。各个施工企业需要设置专业的维修人员,熟练掌握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以及内部机件构造,做好日常养护工作,保证零配件的库存。工程机械维修人员要不断的学习,对于各种新技术、新设备要及时了解,掌握先进工程机械的性能,才能够提高维修效率,为建设工程的高效运行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姚坤.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管理问题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3(Z3):65-66.
 
  [2]杨长征,张晓玉.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研究[J].煤炭技术,2013(05):30-31.
 
  [3]张健.浅议工程机械技术保养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3(02):221.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