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其对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不高,以及使用中的不当行为使得机械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机械的购置也是一大笔费用,而机械的租赁则能降低风险。另外,许多先进的国外机械设备存在进口配额和技术封锁的限制,企业很难购置到先进机械,这样就可以通过租赁的形式享受到先进设备带来的好处。在当前形势下,工程机械租赁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存在经营秩序紊乱、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工程租赁业的经营活动得不到保障,下面就租赁服务体系的构建来推动工程租赁业的发展进行简要探讨。
一、以法律体系推进建筑施工行业租赁服务体系的构建
受传统经营管理思维的影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存在权利和责任模糊,生产经营活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急需政府尽快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律体系,推进租赁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而为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首先,《融资租赁法》使得融资租赁活动有法可依,逐步推动工程机械租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租赁提供法律依据。该法律对租赁单位的注册、业务范围、租金、租赁方式、租赁合同等方面进行规范,从而使得工程机械的租赁行为变得规范化、制度化。
其次,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对于工程机械租赁单位而言,其可由商务部进行统一的监管,负责行业的发展规划、信息系统构建、行业自律等,取消内资、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租赁单位在业务上的政策差异,使得所有租赁单位在统一的政策下公平竞争。
再者,工程租赁单位的租赁集资行为被认为成贷款行为,故而将租赁单位的经营活动认为成商业行为,普通银行不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不接收其贷款抵押,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工程租赁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允许其加速计提折旧,实施投资减税、退税等优惠政策,增强其发展活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二、成立建筑工程机械租赁协会
一定的宣传对于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很重要,对此,在构建租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成立建筑工程机械租赁服务,专门负责工程机械租赁的宣传、沟通等工作,指导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使工程机械租赁市场以良好的发展状态发展下去。工程机械租赁协会对租赁市场进行定期调研,统计数据资料,对今后的发展前景和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指导机械租赁行业健康发展下去。在宣传上,其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既负责将政府的政策传递下去,向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深度解说政策,同时也为政府提供数据资料,促进政府做出正确的政策,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另外,协会还是租赁单位、施工单位、机械制造单位、政府部门之间交流的平台,不定期举办专题性交流活动、展览会等,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工程机械租赁协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相关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自律,促进公平竞争。为加大宣传力度,协会出版专业书籍,指导工程机械租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2月,我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程机械租赁分会成立,这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租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工程机械租赁协会的成立以及运转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其每一个专业施工设备均有一个租赁协会,大部分租赁公司的成员是该协会的成员。
三、增强施工单位的机械租赁意识,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
我国的工程机械租赁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历经三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的租赁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施工单位的机械租赁意识,提高机械使用效率,对于促进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施工过程中,部分设备的长期闲置和没有可靠的维护管理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和老化,同时还会造成企业资产的积压,不利于企业生产成本的降低。而工程机械租赁市场的形成则有助于缓解建筑施工单位在机械设备上的投资压力,减少资金浪费,由租赁单位的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对此,协会、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企业都要积极加强机械租赁意识,尤其是加强建筑施工单位的机械设备租赁意识,使其充分认识机械设备租赁的重要性,树立“设备的使用比拥有更重要”的意识,了解机械租赁的优惠政策,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度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机械设备的租赁落实到位,以较低的成本运用先进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发挥先进机械的重要作用,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工程机械租赁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政策、法律体系、市场监管、市场准入标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法律建设、推动协会发展、增强租赁意识,促进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懿.构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租赁服务体系促进工程机械租赁业的发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8
[2]王小明.探讨工程机械租赁业的现状及前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
[3]柳艳萍.建筑工程机械租赁发展前景及对企业的效益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