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经济的大幅度上升,我国的工程建设也逐步发展起来,而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机械设备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竞争力,还有利于提升工程质量。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很多企业都是采用低价中标的方式来获取项目,由于中标价格低,还要保证施工的工程质量符合规章制度,企业要想在施工中获取利润,就要从机械设备和现场管理两方面着手。只有制定科学的机械优化策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有利于提高工程的整体利益。
1、设备管理
简单地说就是围绕设备开展的一系列组织和计划工作的总称。其内容包括设备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即从选购设备(或自制)开始,使用、维护、磨损及补偿,直到报废退出生产领域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形态:一是物质运动形态,包括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等;二是价值运动形态,包括设备的最初投资、使用和维修费用的支出、折旧、更新改造基金的支付,以及报废后残值销账等。前者按自然规律运动,对它的管理叫做设备的技术管理。后者按价值规律运动,对它的管理叫做设备的经济管理。为了做好设备的技术和经济管理工作,尚需设置必要的管理执行机构,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人员培训等组织工作,这此都称为设备的组织管理。
2、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固定资产中机械设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施工类的企业中,机械设备所占比例会更大。因此,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就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有效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为企业健康有序的生产创造有利的保障条件。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很多施工项目是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完成的。做好机械设备管理,通过正常的操作维护、保养和修理,可以保证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从而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都知道工具的重要性。科学的机械设备管理是保证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可以促进现有机械设备的改造和更新,有效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保证企业生产率的的提升。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可以防止机械设备故障,减少人身事故发生的概率。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环境污染。同时,对机械操作技术人员也大有裨益。
3、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个施工单位要做好工程机械的管理工作,需要适当地建立和健全其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地制定各级机构和人员的职责,这是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在施工的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是点多线长,设备和人员调动频繁,而施工单位则往往存在着管理班子不健全、人员力量薄弱的现象。其次,相当一部分的施工单位缺乏完整的、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台账和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工作尚不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
3.2、旧机械装备落后,新机械盲目购置
由于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施工单位现有的工程机械设备已显得过于陈旧,机械设备的整体技术状态已经进入老化阶段,大多处于落后水平,造成企业在一此大型项目的投标和施工组织上面受到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为适应当前形势,施工单位需要适当引进一此国内外先进的机械设备,以提高企业的
竞争力。但有此企业没有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没能科学制定机械设备发展规划和购置方案,导致所购置设备不能满足项目的施工要求,成为“废物”。
3.3、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素养较差
施工企业通常只注重操作人员技术,不重视培养人员素质,大多企业都随意挑选施工人员,对施工人员无系统性把关,导致操作人员不重视机械管理。另外,操作与维修人员长期不能提升专业技术,导致操作与维修技术不能同步现行设备操作、维修要求。而施工企业仅追求短期利益,无统筹性、统一化的长期规划,是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重大问题。
3.4、设备使用、保养及维修不协调
在具体的设备操作和使用中,有些项目负责人没能充分了解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便投入使用,只注重设备功效的发挥而忽略对设备的管理,有些项目工程甚至为了赶工期、抢进度,无节制加重机械设备的承载负荷,还有些操作层对设备使用章程不了解而出现违章操作,加剧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严重缩减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另外在保养方面,有些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并减少人力投入,总是存在保养不到位甚至完全不保养现象,严重影响着机械设备的使用时效。而在设备的维修方面,多数施工企业只是等到设备故障出现后才进行维修,完全忽略对机械设备的“预防维修”,使得生产运行完全因为设备故障而停止,不仅造成很大的维修耗费,缩减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而且带来很大的生产损失。
4、机械设备管理优化对策
4.1、建立必要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做到机械设备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加强对提高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并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标准,相应制度不能流于形式,要处处落实到实处。各种机械设备的管理和使用都应进行严格的岗位制,确保设备的应用、保养与维修工作真正落实到岗、到人。如果设备采用轮班作业时,要做好责任的划分,有效避免设备发生损坏和事故的发生,切实保证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
4.2、优化选择机械设备和配套
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合理配备,必须依据施工组织设计。首先,对机械设备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选择既能满足生产、技术先进又经济合理的机械设备。综合施工组织设计,分析自制、购买和租赁的分界点,进行合理配置。其次,现场施工机械设备在性能、能力等方面相互必须配套,如果设备数量多,但相互之间不配套,不仅机械性能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会造成浪费。所以不能片面地认为设备的数量越多,机械化水平越高,就一定带来好的经济效果。
4.3、提高机械设备的更新频率
更新机械设备不是说有新机械出世,就马上更新,而是要更换一些已经不能使用、已经老化的机械设备,或某些机械尚未老化,但不能满足当前工程技术、规模要求,也需更换。施工企业应按照国家要求,及时报废、更新一些有隐患机械、老化机械。机械设备的及时更新,对工程安全、质量与效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施工企业为确保工程质量,应提供优质的机械设备,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工程质量,进而不断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4、完善维修、保养的工作
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在这些故障中,有些故障对机械设备的影响可能是很微小的,有些是比较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机毁人亡的大事故。经验表明,严重机械故障往往是由一些较小的故障引发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对小故障的及时处置。因此,在维修方面,一是重视小故障的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切不可小故障不影响使用,为了赶任务让设备带故障作业,最后小毛病拖成了大故障,不但延误工期,影响正常使用,还有可能造成设备突然报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出现的故障及时进行处理,就是减少和防止故障的一种有效措施。采取“计划维修”与“预防性维修”两种制度的相结合的维修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计划维修坚持“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在使用中,根据机械损坏和零件磨损规律,按照工作时间,定期对设备实施强制保修项目;预防性维修坚持“定期检查,按需修理”,它是按照维修对象的实际计划状况,而不是按照实际使用时间来控制的维修方式,避免了强制维修造成的浪费,同时通过定期检查,避免了漏拆漏检导致的失保失修。
4.5、树立安全意识
近些年来,建筑安全事故频发,这不仅使企业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因此,人们对于安全生产意识越来越重视,建筑单位也纷纷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加强对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的培训教育,使其能够真正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其次,建筑单位应该制定严格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施工人员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来正确使用机械设备,坚决不允许随意使用机械设备,一旦发现这种情况,施工管理人员要及时阻止,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此外,建筑单位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机械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在机械设备运行前,相关技术人员要对机械设备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从而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影响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
4.6、加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
我国机械行业正逐渐发展,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旧技术已无法使用现代化机械,因此,施工企业应加强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培训管理人员的观念,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转变管理观念,使管理人员可施工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管理模式。培养管理人员的实际技能,因现代油缸制造设备比较复杂,要求管理人员需掌握油缸制造设备的使用技术,提高对机械的操作、管理技能。
结束语
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创造新成果。这些都要求加强设备管理,推动生产装备的技术进步,以先进的施工设备和良好的设备状态来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管理人员必须摆正现代设备及其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善于通过不断改善人员素质和设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为企业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孟维国.浅谈强化工程机械设备管控的有效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08:159.
[2]余功磊.浅谈强化工程机械设备管控的有效措施[J].机电信息,2013,27:82-83.
[3]李仲.强化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促进建筑企业经济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2,08:14-15.
[4]岳波.浅谈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83.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