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机械的保养应如何落到实处

2015-08-20 147 0

  在一般的工程中都会使用一些较为大型的工程机械。而大型的工程机械需要的维修和保养周期都比较长。在工程中工程机械承担的作用是人工无法比拟的,一旦工程机械出现问题,就会延误工时、甚至停产,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因此,大型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指经济寿命)和在寿命周期内的保养与更新是使用部门非常关心的问题。工程机械大都在煤、矿石、泥沙、风雨等恶劣工作环境中作业,作业任务重。恶劣的工作环境必然会加剧机械的磨损,因此必须重视工程机械的技术保养。
 
  1.机械保养的概念
 
  工程机械的技术保养是指:为了使机械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其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根据机械使用情况,对机械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其主要内容是以清洁、紧固、润滑和调整为主,并结合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检测工作。各类型的机械设备在《使用和保养手册》中都有明确的保养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此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存在"以修代养"的思想。根本无技术保养计划,机器经常带"病"作业,只有当机器再也不能工作时,才送去修理;因受工地恶劣环境条件的限制,技术保养没有按保养的规定"量"进行,而是想到什么保养什么,看到什么保养什么。
 
  2.当前工程机械的保养中存在的问题
 
  2.1重用轻养
 
  在一般的观念中,机械的作用就在于使用价值,就是只要能用就可以了。对机械设备保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机械保养耽误时间、延误工时、浪费金钱,即使短时间内不保养问题也不会太大。即使万一出问题了,送去修一下就可以了嘛。日常生产中即使讲到机械维修养护对机械安全的作用也被轻易的忽视了。平时意识不到机械养护的重要性,一旦出现问题后悔莫及。无论是机器还是零件都是有磨损寿命的,不经常做养护的机械会出现故障甚至完全损坏,致使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降低了设备的经济效益。
 
  2.2重修轻改
 
  其实这个问题和之前的问题性质基本差不多,关键在于对机械的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宁愿对设备多进行几次维修也不愿意多做养护。他们认为这样一来不耽误工时,二来不会造成什么经济损失。而实际的情况是,对设备经常性的进行维修,不仅维修经费增加,而且和出厂的精度和原始性能会存在误差。这样一来,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甚至酿成安全事故。这样的观念阻碍了技术的进步,根本无法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2.3养护条件差
 
  机械的养护一般来说是有求的,因为在不同的条件下养护的效果是不同。对贵重设备的养护,相应的养护条件也是较高的。但在现实中,由于受条件限制,并不是所有工程方都可以满足相应的养护条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设备由于吨位过大等等其他一些原因必须在原有工作现场进行养护。我们知道在工程机械工作的地方,大多是在煤、矿石、泥沙、风雨等恶劣工作环境中作业。因此养护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
 
  2.4配件缺乏
 
  施工企业由于资金所限,往往在进行设备维修和养护时就会出现配件缺乏的情况。而且由于设备的使用往往都是在流动当中,当地市场无配件,交通不便,不能及时购到配件,延长了建筑机械的停机时间。
 
  2.5机械技术力量不足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所使用的大型机械的关键零件主要都依赖进口,因此就导致在设备的养护更新中难以满足技术人员的要求。而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导致在养护过程中出现了技术人员无法下手的局面。因此,随着技术的更新、生产的发展,我国机械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技术的发展对于设备的养护人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满足不了发展需要,适应不了使用现代化建筑机械的要求。
 
  3.提高工程机械保养质量的措施
 
  3.1克服"以修代养"的思想
 
  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的职能是分开的,保养是维持机械正常性能,维修是恢复机器的性能。但在日常的设备使用过程中,往往是重修理而轻保养,甚至是"以修代养"。然而事实证明,工程机械的故障、磨损大部分是由于保养不当引起的,因此需要引起施工单位足够的重视,并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应有的支持。
 
  将技术保养提到与维修同样的高度,列到管理人员的日常职责范围之内,并纳入公司的制度之内,制定相应的养护保养制度以及相应的养护方案。科学、合理的确定机械的养护周期,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尽量缩短养护周期,以此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加设备的经济效益。
 
  3.2加强保养维护人员及操作人员的培训
 
  一般来说工程机械的养护人员都应培训考核,持证上岗,但不少公司为了方便,聘用的人基本上是较为有经验的老司机。因此就造成普遍的情况是养护人员基本素质较差,文化程度偏低,没有经过严格的正规培训,对机械设备的构造、原理、性能以及工作中的协调性知之甚少,而技术保养的主要内容都是靠人来完成的。为了能够在不损坏机械设备的基础上使机械得到更好的保养,必须制订一系列的培训计划,对设备管理人员、保养维护人员,确保各项操作和技术保养等能按规程进行。
 
  3.3将技术保养的项目内容规范化
 
  工程机械在设备出厂时就对相应的养护时间、养护周期、养护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机械的养护规范是指对机械的养护提出的相应的技术规范。目的在于规范养护人员的操作以此来保护机械。但是人们在实际保养中,往往重视定性保养而无法做到定量保养。即使做了也没有及时记录在案,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重复养护和漏掉的情况。
 
  3.4建立检查、监督机制
 
  机械的使用单位和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人对机械的养护情况应做到"实时监控",因为机械的养护对于机械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有关部门因实行动态化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对养护过的机械定期组织验收,实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更严重的情况。
 
  3.5以科学为本,创新机械保养方法和管理手段
 
  机械养护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因此,鼓励机械保养工作中的科研革新和学术研究,结合机械保养工作任务,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改进保养的工具、方法和工艺,以此来提高机械的保养质量。
 
  结语:
 
  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摩擦、冲击、振动等原因总会造成机械的磨损、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就会松动、锈蚀以至于出现损坏。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必须加强对工程机械的的保养。也就是说,要想提高设备的经济效益就要提高设备的养护质量。因此,作为机械设备的养护人员必须了解当前机械维修保养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理论分析,得出应对的措施。根据不同的环境、设备类型,制定合理的保养周期和养护方案。本研究在总结和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性的维修和保养对策,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立学.设备管理中的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与状态监测维修[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塞申,G.L.汤普生著,陈子玉译.最优化管理.北京:宇航出版社,2008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