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管治疗是临床上治疗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最常用的方法,根管治疗的机理在于通过机械和化学方法去除根管内部的较多的感染物,之后再充填根管,对冠部进行封闭,从而达到使口腔残根残冠愈合的目的[1]。而由于金属桩的弹性模量远远大于口腔牙根组织,当受损伤的残根残冠经过修复后受到较大的负荷时就会导致牙根局部产生较为集中的应力,最终导致弯折[2]。而玻璃纤维桩的弹性模量和患者自身的牙齿比较接近,在面对外界较大的负荷时能够共同进行承受,而不是只对牙齿产生作用力,所以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我院就对根管纤维桩治疗口腔残根残冠的效果进行研究,选取了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口腔残上侧切牙16颗。对这60例患者都使用根管治疗的方法,将他们随机的分成两组,每组30例,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使用玻璃纤维桩治疗,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19~48岁,平均为(36±根残冠患者,共103颗患牙。其中上切牙49颗,中切牙38颗,2.90)岁;对照组患者使用铸造金属桩治疗,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为20~48岁,平均为(37±3.92)岁。这两组对象在性别、年龄、病情上都没有明显的不同(p>0.05),具有可对照性。
1.2方法
研究组患者使用玻璃纤维桩治疗。对患者的残根残冠使用根管治疗,进行常规化的牙体预备,除去根管内的部分的充填物,然后选择和玻璃纤维桩尺寸相匹配的预备根管,在根管壁下端的1.5mm处的健康的牙本质上建立冠周边缘。接着就是玻璃纤维桩的置入,需要选用相应规格的RelyXFiberPost钻进行桩道的预备,桩的直径为牙根直径的1/3,长度为牙根长度的2/3左右,利用酸腐蚀根管桩放置的部位,接着进行冲洗吹干,在根管和纤维桩上都涂上粘合剂,将纤维桩放入后进行树脂的堆积和固定,最后就是进行全冠的制作,包括排龈、取模制作全冠、试戴等。
对照组患者采用铸造金属桩治疗。采用根管钻沿着根管的方向进行逐号扩管预备根管,根管壁要光滑、没有倒凹,要保留根尖部位至少4mm的长度来确保良好的封闭。利用印模材料进行根管的精细印模,在口外制作铸造金属桩核,粘和固定后要进行二次的取模制作金属烤瓷全冠。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行根管治疗后的疗效进行随访,诊断标准为:成功:患者能够自如的咀嚼,没有不适症状,修复体边缘紧密联合,没有松动的迹象。失败:患者有自觉的症状,咀嚼感到不适,牙龈红肿,修复体松动甚至脱落,牙根劈裂,根尖周存在病变。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的基本的数据都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的资料运用X±s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1~2年的随访观察,研究组30例患者中治疗成功的有28例,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疗成功的有24例,成功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附表一做详细的介绍。
3讨论
根管纤维桩治疗口腔残根残冠是保留患牙并且使其恢复正常功能的最常用的也是比较有疗效的一种方法。根管纤维桩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够尽最大可能的保留残根残冠,而且患者在接受根管治疗后,患牙根得以保存,避免了拔牙所导致牙周膜本体感受器的丧失,从而能够控制咀嚼的力度和方向,不适感较轻[3]。根管纤维桩治疗的目的在于帮助牙根和牙冠增强其面对外界弯折力的强度,恢复缺损的牙冠,从而可以沿着牙体长轴传递咬合力,保护牙髓牙周。根管治疗的关键在于纤维桩材料的选择,充填根管法最常用的有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玻璃纤维桩相对于铸造金属桩的优势在于弹性模量与牙本质相当,可以减少根折的发生,特别是薄弱根管,扩大了残根残冠的保存范围。其次,玻璃纤维桩的半透明特性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全瓷材料搭配,不易透出金属颜色。再次,玻璃纤维桩材料属于非金属,因此不易对核磁共振成像造成干扰。最后,玻璃纤维桩折断后容易取出,便于二次修复。综合以上优点,玻璃纤维桩在残根残冠保存治疗修复中被越来越多的临床所应用[4]。
我院就根管纤维桩的临床效果展开观察,选取了玻璃纤维桩和铸造金属桩作为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根管纤维桩治疗口腔残根残冠的效果很显著,能够修复受损的患牙,并且恢复牙齿的正常功能。此外,研究结果也显示利用玻璃纤维桩当做充填物的治疗成功率为93.33%,疗效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邱志刚.玻璃纤维桩复合树脂联合修复牙体缺损的临床分析[J].西南军医,2010,12(6):1109—1110.
[2]陈敏.玻璃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4):275—276.
[3]刘慧莉,赵少轶.玻璃纤维桩修复前牙残根残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60—61.
[4]李其英,秦佳娜,王克娟.等.玻璃纤维桩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观察[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23(5):553—554.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