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桩是指利用振动或冲击沉管方式,在软弱地基中成孔后,填入混凝土,形成较大直径的地基处理方式,主要有置换、挤密、端承效果,广泛运用于土建中群桩技术中;反压护道是指为防止软弱地基产生剪切、滑移,保证路基稳定而在路基填方边坡上设置一定宽度的土体,对积水路段和填土高度超过临界高度路段起反压作用。
1工程实例
本项目位于浙北地区,原为一条四级公路的县道,该公路已运营10几年,期间经过多次维修,路基沉降趋于稳定,路面通行条件较差。随着经济的发展,本区域内的车辆剧增,原四级公路不能满足功能需要,沿线乡镇百姓出行、过境交通严重受到制约,所以将该道路改建成为二级公路。为了节约工程项目投资,节约占用土地,部分道路线位采用老路线位,采用路基拼宽的形式,部分老桥作为实施期间的施工便道,同时也保证了施工期间公路的通行。
项目沿线为低洼平原地带,水网发育,地面黄海高程2.65~4.5m(4.5m一般为沿线的堤坝高度)。气候属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16℃,年平均温差25℃。多年平均降水为697.4mm,每年5~10月降水较为集中。年均水面蒸发量884.8mm,陆地蒸发量797.5mm。本区灾害坏天气有台暴、冰雹、大风等。八级以上大风年均8.8次,风速大于17m/s。过境台风年均1.4次。冰雹往往伴随狂风暴雨,危害大。
沿线主要以淤泥土为主,其埋深0.8-2m,深度约23m,淤泥土主要特征:含水量大、压缩性高、稳定性差等,其相关的主要工程指标如下表:
2现场概况
事故地点为某桥头,该路段内最高填筑高度3.5m,该填筑高度以位于老路上进行计算的,如算至路边的鱼塘底,填筑高度5.2m。本桥桥头路段设计时采用直径40cm,深度25m,间距2m的沉管灌注桩。
施工过程:沉管灌注桩打设完成后,前10天实施路段均无异常。沉管灌注桩试压块强度满足要求后,进行回填后2天出现如图所示的裂缝(填筑前的一天,本地气候为暴雨)。仅示意出裂缝在桩的大致位置与宽度,路基边坡上的桩已经倾斜了,图中未示意。道路北面的塘中底面淤泥有部分凸起现象。
3裂缝分析
设计时,经多种设计方法进行比较,沉管桩性价比最高,所以选择了该类桩进行施工。计算时,将车俩转换成等代土压力进行计算,设计的沉管桩,经采用理正软件计算路基的稳定性指数1.56,满足路基设计规范要求,单桩承载力与单桩体承载力远大于土体与车辆荷载。
道路利用老路侧为经运营了10多年的老路基,不存在失稳现象和向塘侧施加外力;经施工记录分析:填筑速率太快,填筑4m约2天时间,上面沉管灌注桩强度没有达到,出现浅层的失稳;施工碾压采用20t振动压力机,远大于设计沉管灌注桩当时的强度;施工中在路基中也存在许多裂缝,同时在下暴雨时受雨水的侵泡、冲刷,路基的重量也剧增,泥浆在路基内起到了润滑作用,众多因素引起了路基失稳现象。
该路段经对存在裂缝的灌注桩路段进行开挖,路基内侧两排桩均在原地表下2m处均断裂,同时发现该断面内灌注桩均有缩颈现象,故在该横断面上形成了一个最不利的抗剪切面,导致应力集中后路基失稳。
4处理方案
鉴于已经失稳,该路段的软基深至20多米,软基处理方式不多,造价很高,且本路段处理深度已经达到,承载力没有问题。考虑本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经采用轻质填筑、加密刚性桩、接桩、反压护道等方案的讨论与研究,最终选择了反压护道。
5施工注意事项
对于老路利用侧:原沥青路面进行挖出,路基无缺陷就进行与新建侧统一填筑;如有缺陷,应进行换填处理。必须检测路基压实度要达到设计要求,老路侧应比新建侧压实度大1%,否则要重新碾压。
对于新建侧:存在裂缝路段填筑材料全清除,以断裂的桩体进行挖出,挖出后浇注桩帽,桩帽的边长加大一倍。待强度达到后,与反压护道同时填筑路基,进行一层一层填筑路基,厚度不大于30cm,压实度度满足设计要求。
6结语
本路段通过采用“利用已打设的沉管桩加单侧的反压护道”的处理方案,达到了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效果,保证了施工工期与施工顺利进行,达到二级公路的使用要求。经历了6年时间的运营,该路段沉降远小于其他桥头路段沉降值,证明反压护道从根源上解决了沉管桩事故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3]《高等级公路地基处理设计指南》龚晓南.
[4]《地基处理手册(第三版)》龚晓南.
[5]戴自航,土坡稳定分析简化Bishop法的数值解,岩土力学,2002年6期.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