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适用范围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具有如上优点,故在公路、桥梁、港口、码头、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主要适用于人工填土、软土、粘性土、粉土、粉砂、细砂、中砂为覆盖层的地区,持力层一般选为粗砂、砾砂、圆砾、风化岩.另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一些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应用时,曾出现过不少断桩、裂缝、桩身倾斜等质量事故.许多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这些质量事故的原因分析,从反面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不宜采用的场地地质条件.如王离[1]通过对十年来广东地区管桩出现的质量事故原因分析,列出了以下四种不宜应用管桩的地质条件:(1)含有较多孤石和障碍物的地层;(2)有不适宜作持力层且管桩又难以贯穿的坚硬夹层;(3)基岩上无适合作管桩持力层的石灰岩地区;(4)从松软地层突变到特别坚硬(N>70)的地层.
2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工艺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方法主要有锤击法、静压法等.选择何种施工方法要根据场地条件(周边环境、场地大小、地质情况)来决定.
2.1锤击法施工
2.1.1桩锤的选择
桩锤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徐新跃[2]指出在遵循重锤低击的前提条件下,主要应满足下列要求:(1)能保证桩的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2)能顺利或基本顺利地将桩下沉到设计深度;(3)打桩的破损率能控制在1%左右,最多不超过3%;(4)满足设计要求的最后贯入度,贯入度宜控制在20—40mm/10击;(5)每根桩的总锤击数宜在1500击以内,最多不超过2500击.
2.1.2桩帽、桩垫的选择
合理选择桩帽、桩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套在桩头上的桩帽筒,其内径以大于桩径2—4cm为宜,深度也不宜太深或太浅,以30—40cm为宜.锤与桩帽间的垫层宜采用竖向硬木或钢丝绳填满,厚度为15—20cm;桩帽与桩顶间的垫层宜采用麻袋、纸垫和木夹板等衬垫材料,经锤击压缩后的厚度宜为120—150mm,同时应经常检查并及时更换,这对防止桩头被击碎及增强贯入能力都有好处.
2.1.3关于收锤标准的确定
单桩承载力一经确定,如何确定收锤标准,则是使管桩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的关键.管桩施打的收锤标准一般包括桩入土深度、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贯入度、总锤击数、最后1m锤击数等.陆文军[3]认为应以最后三阵贯入度和最后1m锤击数为主要控制标准.最后1m锤击数是保证管桩在持力层的嵌固,而最后三阵贯入度则是保证管桩承载力的定量控制.确定收锤标准时不应硬性规定桩一定要进入强风化岩,或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深度、贯入度,满足一定的锤击数等,而应视地质情况和现场施打的实际情况确定,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单桩承载力即可.叶建伟等[4]指出,桩较短时,由于桩侧阻力较小,主要靠端承受力,故应严格控制贯入度;反之,桩较长时,桩侧阻力增大,桩不易打入,且桩侧阻力较大的条件下,可适当放松贯入度的控制,但应满足总锤击数,尤其是最后1m锤击数的要求.
2.2静压法施工
2.2.1机械选择
必须根据工程的地质资料和设计的单桩承载力要求,合理选择压桩机.如果压桩机吨位过小,可能出现桩压不下去的情况;反之如果压桩机吨位过大,对施工场地的要求将提高,特别在新填、耕植土及积水浸泡过的场地施工时容易发生陷机,造成桩位偏移大,桩身垂直度难以控制.压桩机的选型一般按1.2—1.5倍管桩极限承载力取值.
2.2.2施工流程
(1)测量放线定桩位;(2)桩机就位调平;(3)将管桩吊入压桩机夹持腔;(4)夹持好管桩对准桩位调直底桩;(5)静压沉桩到底桩露出地面2.5—3.0m时,吊入上节桩与底桩对齐,夹持上节桩,将底桩压到露出地面60—80cm,调节上节桩与底桩对中;(6)电焊焊接接头;(7)再静压沉桩再接驳,直到需要深度,或达到设计要求压力值,然后重复放松,下压三次以消除回弹;(8)将高出设计标高的桩头截去;(9)最后桩机就位调平.
2.2.3终压值的控制
终压值由设计确定,一般摩擦桩以桩长为控制条件:(1)大于21m的端承摩擦桩以桩长为主,终压对照;(2)对于14—21m长的桩,以密实砂土为持力层时,应以终压力达1.8—2倍的设计荷载为终压控制条件,稳压不少于3次,每次1min;(3)对于长度小于14m的桩,以粘土为持力层时,应以终压力为终压控制条件;宜连续多次复压,特别是对桩长小于
8m短桩,连续复压的次数应适当增加.
2.2.4复压
静压桩的复压是指在沉桩达到预定的压桩力后松开夹持,然后重新加力再压的操作.可以复压一次或若干次,并可在预定的压桩力作用下稳压一段时间.复压是静压桩特有的技术,也是静压桩的优势之一.静压桩施工时,一般都是用最终压桩力连续复压2—3次,经过复压的桩在静载试验时沉降显著减小、承载力增大.
2.3施工控制要点
2.3.1确保桩身垂直
桩身保持垂直,可减少打桩时因偏心受力而使桩身破坏的机会,成桩后的垂直度也能得到保证.在软土地基上施工要保证桩身垂直,首先要对场地进行认真的平整压实,避免在施打过程中因震动而使桩架产生不均匀沉降,使得桩机导杆不垂直,第一节桩即底柱一定要插直,不然后面接上去的桩节就更斜,如发现桩身不垂直应拔出重打.
2.3.2桩端防水措施
为防止桩端泥岩或页岩遇水软化(水沿桩身落至桩尖),可采用以下措施:(1)桩端与桩尖严格采用全缝焊,焊缝保证一定强度和厚度,并不留缝隙.(2)在桩中间空心处灌入一定量的C25混凝土,待其固结后在桩端形成约1.0m高的混凝土柱,成桩后可隔绝管中的水流进桩底而渗入持力层.
2.3.3焊接要求
焊接铁件必须保持清洁,由两个电焊工在对称方向同时施焊,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0mm,节点弯曲点高不得大于1%桩长;焊接层数不得小于3层,内层焊渣必须清理干净后方能焊外层,焊缝应饱满连续.每道焊接接头必须超前引弧以免产生缺陷,根部必须焊透.焊接部分不得有凹痕、咬边、夹渣、裂缝等有害缺陷.表面加强焊缝堆高宜1mm,焊接后应进行外观检查,发现有缺陷应返工修整,同一道焊缝返修次数不得超过2次.焊完后须冷却10分钟,待焊缝冷却至常温后再继续沉桩(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即压),防止高温的焊缝遇水变脆而被压坏.
2.3.4连续沉桩
在预应力管桩的沉桩过程中,桩周围的土体发生急速而激烈的挤压,土中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土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这时桩身很容易下沉,一旦中途停歇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桩周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就逐渐消散,土体发生固结,土的抗剪强度逐渐恢复和提高,这时要继续沉桩就相当困难,特别是在较厚的粘土、粉质粘土层中几乎无法继续沉桩,所以无论采用锤击还是静压沉桩都应尽量避免中途停歇.
2.4减小挤土效应的措施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一种挤土桩,在沉桩过程中会产生挤土效应.当施工场地邻近建筑物、道路、管线等构筑物时,为了避免因为沉桩对邻近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减小挤土效应.
2.4.1设置防挤沟
防挤沟应在邻近周边道路或管线处设置,其宽度一般采用1.0—2.0m,沟底标高低于保护对象基础底面,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在沟内回填砂或其它松散材料.这种方法只能消除土体浅层挤压作用,对于减少地面表层的位移效果较好,对于道路和浅埋管线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无法隔断深层挤土作用.
2.4.2设置应力释放孔
应力释放孔设计考虑周围建筑物及道路、管线等分布远近、场地内工程桩的布置密度等影响因素,布置应力释放孔.应力释放孔应填充中粗砂至地面,利用砂性土的强透水性,及时消散管桩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
2.4.3预钻孔辅助沉桩
采用先钻孔取土,再静力压桩.预钻孔的直径一般不大于桩径的2/3,深度不大于桩长的2/3,钻孔后置入预制桩体,其防止挤土效应效果较明显.
2.4.4压桩顺序
在软土地区打较密集的桩时,为了避免或减轻打桩时由于土体的挤压而发生移动,除了应遵循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或向四周、由一侧向单一方向的打桩顺序外,尚应先根据地质资料,粗略判断桩的深浅,宜先深后浅,对不同规格的桩则宜先大后小,以使土层挤密均匀,避免发生较大的位移和偏斜.
2.4.5合理安排压桩进度
在软弱土地基中,沉桩施工速度过快,不但显著增加超静孔隙水压力值,还使邻近土体因剪切而破坏,增加地基土体变位值,而且扩大了超静孔隙水压力和地基变位的范围,因此沉桩速度要合理.
3结语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是采用预应力和离心成型技术生产的新型桩型.由于该桩型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抗弯抗剪性能好、穿透土层能力强、成桩质量可靠、施工方便快捷及工程造价合理等优点,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础工程.本文对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及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研究,旨在对该桩型在我国的进一步应用推广作一些工作.相信随着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该桩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施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将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经济效益会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王离.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现状[C].全国桩基施工与监理学术研讨会议论文,杭州,1998.
[2]徐新跃.预应力管桩应用中的若干问题[J].建筑技术,2003,(3):187-189.
[3]陆文军.关于管桩应用若干问题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2,(2):61-62.
[4]叶建伟.深圳机场航站楼扩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分析[J].工业建筑,2000,30(1):73-75.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