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工艺看似简单,但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却是施工单位非常头疼的事。因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不仅需要施工技术及丰富的施工实践,而且需要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如果不认真分析,就根本不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就无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势必造成问题的反复出现。施工中造成废桩率高达到5%的现象是常见的,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也屡见不鲜。因此分析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施工中是非常重要的。
2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多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0万多㎡。基础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总根数近3000根,总米数81000m。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类型PHC500-125AB、PHC400-95A桩,施工方法有静压法与锤击法。试打桩时确定的终压控制标准为:终压力以1088kN控制;持力层为⑤2含粘性土粉砂;以终压力控制为主,达到设计压桩力后应复压5次,最后三次复压的每次沉降量不应大于2mm;停锤控制标准以标高及贯入度双控原则,控制最后三阵贯入度,每阵十击贯入度≤20mm。工程地质情况:现场土层自上而下为①杂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淤泥质粉质粘土、④淤泥质粉质粘土、⑤1淤泥质粉质粘土、⑤2含粘性土粉砂。
2.1压桩力与贯入度突变:
此问题在施工中最常见,静压法施工中压桩力突变情况:如1387#桩,配桩14+13m,桩入土深度为22m,进入④淤泥质粉质粘土时,压力为900kN,继续压桩即将进入⑤1淤泥质粉质粘土时,压力表读数发生突变,压桩力上升到1120kN,继续施压,压桩力在1150kN左右波动,桩体仍无法压入。锤击法施工中贯入度突变情况:如159#桩,配桩13+12m,在入土16m,进入③淤泥质粉质粘土时,贯入度突然加大,继续施打,贯入度不见减少,而是呈均匀贯入。现场采用灯炮放入管桩孔腔内,可见管腔内侧渗水。或采用测绳放入,发现桩长变短,由此可判断桩身出现裂缝或发生断桩。发生压桩力与贯入度突变的直接原因也就是断桩,产生断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管桩桩身砼强度不足:桩身砼强度不足就无法满足设计的压桩力而断裂。
2.1.2使用已有裂缝的管桩:材料进场未做检查或堆放吊装不当都会产生误用有裂缝的管桩,而有裂缝的管桩在进入持力层时,因受力在裂缝处损坏而断裂。
2.1.3遇到浅部混凝土块:管桩从混凝土块侧边经过,大混凝土块对管桩造成挤压,使桩身产生裂缝。管桩产生裂缝后遇坚硬地层时在裂缝处损坏而断裂。
2.1.4施工操作不当:锤击法施工,在进入最后三阵贯入度施工时,操作人员未控制好桩锤油门,保持油门在一档,致使桩锤落距过高[1],冲击力过大而使管桩桩身断裂。静压法施工中,在进行复压时,抬起桩机或反复复压,造成桩身断裂。
2.1.5焊接质量差:接桩时焊接厚度不够、冷却时间不够就继续沉桩,都会在接桩处产生断裂。
2.1.6地质原因:若地层起伏变化大,在地层陡变处桩底点受力而不是面受力,桩底砼破坏。或在地层深部遇坚硬障碍物或者孤石造成桩端损坏。
2.2桩身倾斜
桩身倾斜在施工中也常见,桩身是否发生倾斜,可以从入土后管桩的桩端板是否水平一看就知道,桩端板面呈斜面,管桩必然倾斜。有时在沉桩过程中就发现严重倾斜,现场测量桩顶偏移中心线达80mm,有时土方开挖后,才能发现倾斜。发生桩身倾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场地地耐力:静压法要求场地能满足桩机行走,若场地地耐力不够,在沉桩过程中,桩机产生不均匀沉陷,可致使桩身发生倾斜。
2.2.2插桩时桩垂直度观测就有偏差,随沉桩越深偏差就越大。
2.2.3桩底部遇浅部混凝土块:在回填土场地沉桩,桩尖可能遇到浅部混凝土块,在沉桩过程中,混凝土块随桩尖被压入土层深部,在地质变化处,因混凝土块产生移动,造成管桩发生倾斜。
2.2.4机械设备:静压桩机的液压系统漏油导致桩机撑杆下滑,使桩受力偏中而倾斜[2]。
2.2.5施工工艺:桩架与桩身不平行,桩锤、桩帽与桩身不在同一垂直线;送桩时,送桩器与桩端板接触不吻合或偏压都会引起桩倾斜。
2.2.6土方开挖:土方开挖分层厚度太大,堆土太高,土体侧向挤压管桩,造成管桩倾斜。
2.3桩端板剥落
锤击法施工中易发生桩端板剥落的现象,俗称“爆头”,有时未进入持力层就发生“爆头”,有时在进入持力层进行最后三阵贯入度施打时产生“爆头”。产生“爆头”主要原因有:
2.3.1管桩桩身砼强度不足,在锤击过程桩顶砼被击碎而产生“爆头”。
2.3.2桩锤与桩帽、桩帽与桩身之间没有垫硬质材料,或者垫的硬质材料的厚度不满足要求,致使桩头受直接冲力而产生“爆头”。
2.3.3桩身倾斜,致使桩端板不水平而受力不均产生“爆头”。
2.3.4送桩时送桩器不平整,致使管桩顶受力不均而“爆头”;或送桩器与管桩之间未按要求垫硬质材料,致使桩直接受锤击力而破坏。
2.3.5偏心锤击会引起桩顶点受力而不是面受力,造成桩顶破碎或桩身破坏[3]。
2.4桩位偏差
桩位偏差的案例也挺多,有大面积桩位偏差、局部桩位偏差、个别桩的桩位偏差三种现象。三种桩位偏差产生原因如下:
2.4.1大面积桩位偏差产生的原因是测量放线严重失误,控制点算错或输入数据错误,造成总控制点错误。
2.4.2局部桩位产生偏差的原因有:①桩机行走路线不对。如施工现场有一侧临河道,若从相反一侧施打到河道这一侧,则由于挤土效应,河道这一侧桩的应力向河道这一侧扩散,造成这一侧管桩整体向河道位移。②轴线控制桩移位。由于挤土效应,沉桩过程轴线控制桩位置发生移动,如果没去复核,仍按正常去放,必然发生偏差。
2.4.3个别桩的桩位产生偏差是常见的,主要原因有:①测量时经纬仪度数读错或钢卷尺读数差错。②埋设的桩位标识因移机或人行走发生移动。③插桩时没有对好桩位就沉桩。
2.5对临近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破坏
锤击法施工易对临近建(构)筑物产生破坏。产生破坏的原因是锤击产生的震动力。震动波在地表处产生水平方向的推力,而在桩底部产生挤土效应。所谓挤土效应就是在饱和软粘土中沉桩,由于软粘土具有弱透水性和低压缩性特点,管桩沉人后,桩周土体受到强烈扰动,土体颗粒间孔隙内的自由水被挤压而形成超静孔隙水压力,从而降低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促使与桩体积等量的土体向桩周发生侧向位移和隆起。如本工程与小区内的河道相邻仅6m,在沉桩过程的水平推力造成河道的挡墙开裂,而桩底的挤土效应使河道的底部隆起10-30cm,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3落实具体控制措施—防止问题出现
为防止管桩施工中上述问题的出现,应在整个管桩基础施工中做好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具体措施有:
3.1做好场地平整工作:由于建筑工地考虑成本问题,一般都用拆除房屋的建筑垃圾回填,但拆除的建筑垃圾中含有较大的混凝土块。对此类场地,沉桩时宜先用送桩器进行探桩,发现浅部混凝土块应挖除后再施打。这样就可排除浅部混凝土块产生断桩、倾斜的可能。其次对于静压桩机,场地地耐力不应小于压桩机接地压强的1.2倍。遇雨天地面雨水要及时疏排,若地面烂泥应挖除后用夹有碎砖块的建筑垃圾进行回填夯实。
3.2严把材料进场检查:首先精选信誉好,质量可靠的管桩生产厂家。其次对进场的每一根管桩均要进行外观检查,要求桩端板平整、桩端板与桩身垂直;壁厚可用尺寸测量,壁厚允许偏差+5mm;裂缝可用淋水方法观察,以预防使用有裂缝等质量缺陷的管桩。
3.3检查机械设备运转情况:进场的机械设备应进行机械性能检查。检查静压桩机是否满足压桩力的要求,锤击桩机的锤重是否符合。尤其静压桩机的油压系统应专门检查,以防止因支撑杆滑落造成桩身倾斜。
3.4对操作工人与管理人员进行交底教育:操作工人应具有操作证书和特殊工种岗位操作证书,应进行事前的技术交底、职业道德教育和三级教育等;对于现场管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的教育,要求对每根桩的沉桩全过程进行旁站监督,并做好记录。
3.5抓好技术准备工作:首先根据工程桩布置与周边环境情况,制定施工方案,确定桩机行走路线。如电梯井大承台密集桩应最先打,大承台密集桩应从中间向两边采用间隔跳打,且控制沉桩速度,一般1m/min,控制每天的打桩数量,尽量不超过8根/d。并对于密集桩位置尚应设置桩身上浮观测桩,由专业公司观测桩身上浮情况,实现信息法施工。其次认真研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每根桩的持力层位置的地质变化情况、标贯级数、是否存在砂层、坚硬夹层或地下孤石等情况进行分析,对地质变化大的位置,为防止桩倾斜或因点受力而破坏,桩尖可采用专门定制的“爪”型桩尖。
3.6施工过程中严格质量控制:应做到沉桩的每个工序均有控制,如建筑物定位放样完应进行复核,而且每次放样桩位前应先复核控制桩是否移动;在桩插入时应对准桩位;垂直度观测应用经纬仪观测,下节桩垂直度偏差应在控制在0.5%之内;上节桩与下节桩的中心线保持一致;打桩时桩锤与桩帽、桩帽与桩头之间应设置弹性衬垫;送桩作业时,送桩器与管桩桩头之间应设置弹性衬垫[4];桩尖焊接、接桩焊接厚度应达到8mm;控制接桩的焊接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由于停歇时间过长,摩阻力增大造成沉桩困难,加剧挤土效应;焊缝应自然冷却后方可继续沉桩,以防因焊接质量差产生断桩情况发生。
3.7设防震沟或应力释放孔:对场地四周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应进行调查。若有影响,施工前应采取设防震沟或应力释放孔措施予以预防,并在施工中注意观测。防震沟沟宽可取0.5~0.8m,深度按土质情况决定,一般不少于2.0m。应力释放孔孔径可为300~500mm,中距3.5~4.0m,深度应在⑤1淤泥质粉质粘土处。
3.8预钻排水孔:施工区域周边预钻双排孔,孔深根据饱和土层情况定,孔径可为250mm,孔距500mm左右,作用疏排地下水,降低空隙水压力,达到减小土体侧向位移。
3.9重视土方开挖:在地下室土方开挖阶段,挖土应均衡分层进行,对流塑状软土的基坑开挖,高差不应超过1m,以防止土体侧向挤压管桩上部造成桩身出现倾斜;严禁挖土设备撞击或推拉桩头。
4结语
除上述问题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中产生的问题还很多,如桩身上浮、地面隆起、配桩长度不足无法送桩到持力层、有效桩长偏短及三类桩等。而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不单单是某个方面原因引起的。因此施工中应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采取预防措施,确保桩基工程施工质量,避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李继业.建筑工程施工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史佩栋.桩基工程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徐维钧.桩机施工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DBJ13-59-2004.建筑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S].
[5]JGJ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