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桥梁,桥梁异形板区变形稳定的控制,需要借助桩基托换技术,优化穿越施工的参数,方可确保隧道和桥梁的安全。文章将以某地铁工程为例,将了解该工程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而选择桩基托换施工技术,并深入研讨桩基托换技术在该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1.工程案例及概况
某地铁车站路线自西往东延伸,接近终点站位置,有12m盾构区间下穿既有桥梁,区间断面为单洞单线圆形状,外径6m,覆土平均厚度13.8m;桥梁为交通主干道,车流量大。既有桥梁分为新旧两部分,其中平交新桥桥桩为φ1200灌注桩,桩长16m,桩径1.2m,立交新桥桥桩为φ1500灌注桩,桩径1.5m,旧桥桥桩为φ800灌注桩,桩长15m,桩径0.8m。桥址位置的地质分别由杂填土、粉质粘土、中粗砂、砂砾、圆砾组成,地下稳定水位平均埋深11.45m,属于潜水。
2.施工问题及方案选择
本工程施工成本预算不高,而且下穿的既有桥梁为交通主干道。为采取合适的施工方法,在排除托换处理的情况下,根据桥梁的实际尺寸,以及桥梁桥梁的交通荷载情况,计算出桥梁的自重、平均每根既有桩承载最大值,进而确定在既有桥梁自重、水压力、土压力的三重作用下,既有桥梁最大可能承受1626kN的荷载,往隧道顶端扩散的均载,呈45°往下走向,隧道管片弯矩的最大值437.5kN·m。而按照被压弯的隧道结构情况分析,在这种荷载条件的隧道,至少需要2.5倍于无荷载条件的配筋率,而采用这种标准配筋率,必然会濒临超筋的限值。正常情况下,地铁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列车的振动作用,必然会波及管片和管片附近的部分地层,加上本工程的既有桥梁桩基端部,和计划施工地铁隧道管片的距离,仅1.14m,当地铁交通工具频繁振动,既有桥梁桩基端部和地铁隧道管片之间的土层,很有可能会在长期振动荷载作用下,强度出现不同程度的削减。从这几方面的情况分析,隧道下穿既有桥梁,有必要采用桩基托换的施工方法。
关于桩基托换的施工方法,其技术原理是在既有桥梁桩基的周围,另外布置新的桩基,然后以盖梁连接的方法,将原来桥梁的桩基和新布置的桩基形成一体,扩大基础后,形成共同受力的整体,并完成管片与桥梁桩基之间的注浆处理,即可大幅度减少隧道施工对既有桥梁单桩的影响。这种施工方法,不仅施工时间不长,而且施工流程简单,经实践证明安全系数颇高。
3.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桥梁桩基托换施工
3.1施工前技术准备
在正式施工之前,必须做好以下一系列的施工前技术准备工作:
1)施工技术方案编制。方案编制要求紧扣现场实际情况,并结合工程的技术规范标准,由主要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完成岗前培训之后,就工程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进行在会详细讨论,提出技术难点攻关的详细技术方案。
2)桥梁现状的调查。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桥梁,桥梁的结构形态、受力状态、沉降情况,以桥梁的裂缝、倾斜度等,都是桩基托换施工时必须考虑的内容。在施工之前,有必要联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产权单位,共同调查的桥梁现状,调查结果签字确认。在完成桩基托换施工后,对比施工前后桥梁状态,以检验下穿既有桥梁的影响消除效果,也便于判断桩基托换施工的成效。
3)环境监测系统构建。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桥梁,涉及到桥梁和地铁隧道两个方面的工程,无论哪个环节的施工存在隐患,都有可能波及桥梁和隧道的质量。因此,在施工之前,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环境监测系统,用于观察施工期间桥梁、地下管线、水文地质等的环境状态,同时判断是否出现裂缝、位移、倾斜、沉降等问题。
3.2地面支撑体系布置
在地铁区间隧道桩基托换施工体系之外,地面支撑体系是辅助桩基托转施工。本工程的地面支撑体系布置施工,由千斤顶构成,包括布置、分组、安装三道工序。按照常规的千斤顶顶升操作方式,本工程从桥梁下端部往下安装临时支撑,将千斤顶的底座,紧固在异形板正下方,同时控制好轴线的垂直度,目的是规避安装时出现倾斜,并产生水平分力。通过地面支撑体系的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地铁区间隧道盾构时的沉降和振动影响。
3.3桩底基岩处理
开挖工序启动后,与区间隧道空间交叉的既有桥梁桩基,即深入隧道内部的桩基,要完整保留下来,并在开挖时,重点保护好桩基。以3号桥的4#桥桩为例,伸入左侧隧道的φ800钻孔灌注桩,与左线隧道中线距离为3.387m,而距离岩面有1.878m,因此在钻孔灌注桩的底部,要预留高度1.878的原状岩层,这些基岩暂时不予以开挖,作为既有桥梁伸入隧道内桩基的支撑体,
在预留桩底基岩的基础上,以探孔方法,检验桩底标高情况,然后在桩基底部施打两个纵向注浆孔,每个注浆孔均伸入规格φ50mm的钢管,钢管长度4m、厚度5mm,留在孔外的管端,用丝扣固定阀门,再将棉布、快干水泥塞满注浆孔和钢管之间的间距。随后,按照水灰质量比1:1的规格配备水泥砂浆,往注浆孔内注入水泥砂浆,期间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控制好注浆的压力,同时安排专人监测桩基的状态。如果发现注浆时桥梁桩基有顶起迹象,则要适当降低注浆压力,直至桩基恢复原状。
桩基基岩的预留,以人工方式开挖,并尽量一次性完成开挖。在成型之后,即刻将规格2.5cm×2.5cm的钢筋网固定在岩面上,喷射混凝土厚度控制在5cm左右,以缩短岩石暴露时间。
3.4植筋及界面处理
界面处理之前,在托换梁抱桩位置放样划线,确定待处理的界面范围,然后根据划线规格,在抱桩之上划出深度25mm的企口,将清除干净企口周围的混凝土浮浆,直至露出新鲜的混凝土表面,最终在处理后的界面之上,均匀涂抹处理剂。完成界面处理工序后,开始以梅花状的规格交错植筋,如下图2所示:图2植筋施工
植筋前的钻孔施工,本工程按照大于10d的深度规格,借助冲击电钻钻孔,由于工程以梅花形布置,同侧的钻进不能够一次性成孔,而采用跳钻方式成孔。钻孔后,利用空压机清理干净孔内残渣,再将VGC药剂管伸入其中,植入规格φ20的钢筋,间隔距离保持35cm,抱桩同个水平截面位置,至多布设2孔的植筋,并且需要在前道植筋工序的胶水完全凝结后,才能进行后道植筋工序,以此循序渐进完成全部钢筋的锚固。
3.5隧道内截桩
依次完成以上工序,直至二次衬砌工序完工,开始检验加固结构混凝土的强度性能,然后截除伸入隧道内的桥桩。从洞口位置开始截桩,往洞里方向进行,截断的桩机构,外运出隧道外破碎处理。本工程的截桩,以人工方式进行,现场实际情况仅允许沿着二次衬砌的内轮廓方向,将既有桥梁桩基切断,当桩基结构与二次衬砌分成两部分,再以1.5m的单位,将整段桩基切小,将其全部运至隧道外。隧道内截桩情况。
在截桩的同时,不仅不能够即刻拆除桩基附近的脚手架,还需要在脚手架上加设连接件、脚手板等,架构后的脚手架,可作为截桩施工的作业平台。另外,在桩基钢筋保护层的混凝土凿除之后,需要保留桩基底部25%高度的主筋,以防止桩底倒塌,而桩基结构的端口位置,要进行打凿处理,再用水泥砂浆找平,尽量缩短二次衬砌钢筋和切断桥梁主筋的外露时间。
3.6盾构通过
完成桩基托换工序之后,试掘进16m后,检查下穿桥梁的隧道区间地表沉降速率,现场发现有渗水迹象,于是在停止盾构掘进支护,利用水泥砂浆加固刀盘前方的土体,同时探明管线密集位置的情况,在地层基本稳定之后,建立正常的土压,并穿过桥区,而且桥梁的沉降均控制到允许值范围内。
4.施工成效分析
通过以上的施工,案例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桥梁的桩基托换,取得了以下的施工成效:
1)以上的施工工艺,能够精准确定下穿区域隧道与桥梁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桩基托换施工提供精准的施工参数,尤其是在数值分析时,所获得的施工参数,均能够满足既有桥梁的安全标准要求。
2)从施工现场既有桥梁的受力变化情况分析,本工程采用的桩基托换施工技术,对桥梁受力的负面影响不明显,尤其在桥梁下方布置支撑体系之后,为桩基托换施工争取到更为有利的施工条件。
3)桩基托换施工之后,桥梁的承重基础得以托大,原来以单独桩基础支撑的下部结构,与新桩形成统一整体,当隧道在盾构穿越时,既有桥梁的新旧桩基之后,不存在差异沉降情况,而且能够明显改善盾构管片的受力条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桥梁,桩基托换施工的成本费用不高,而且施工流程简单,文章通过研究,从施工前技术准备、地面支撑体系布置、桩底基岩处理、植筋及界面处理、隧道内截桩、盾构通过几个方面,明确了工程桩基托换施工的具体方法,施工效果显示,采用这种施工技术,能够切实保证既有桥梁的安全稳定,以及满足地铁区间隧道的正常穿越,这些施工技术,在其他工程当中,可在因地制宜结合工程主客观情况的条件下,予以灵活的参考借鉴。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