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浅析泥岩顶板巷道的支护机理、采取的相应支护措施、巷道支护参数的确定,以及总体支护效果等。
一、引言
朔里矿业主采煤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远距离的延伸,其巷道矿压显现加剧,支护比较困难,尤其是沿空掘巷后,实体煤层巷道维护困难,以及一些过去采动的影响尤为明显。不少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层理裂隙较发育,而且局部存在1.0m左右的伪顶,使得顶板自稳能力和承载能力较差。采用架棚支护时,该层砂质泥岩顶板极易破碎而成为载荷体,支架压力大,变形严重,巷道需要多次翻修,维护困难。而采用桁架、锚杆及锚索梁联合支护后,显著的改善了巷道维护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二、巷道基本地质情况
在局部试验地点巷道,其工作面的两侧为采空区,顶板砂质泥岩厚度3.0~4.0m,局部存在1m左右、不稳定的泥岩伪顶;煤层厚度3.2m,倾角2~4o。巷道断面宽3.2m,帮部高度2.6~3.5m。
三、巷道支护机理
支护巷道,由于岩层的抗拉强度一般小于抗压强度的1/10,通过桁架拉杆(钢筋梯及11#矿用工字钢)对顶板的挤压产生压应力,减小顶板因自重及外部载荷作用而产生的拉应力,甚至将拉应力转变为对顶板的压应力,从而使围岩在三维空间受力,有效提高了顶板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改善了巷道支护状况,取得较较好的支护效果。
四、采取的支护措施
1.顶板采用桁架与锚索梁联合支护
由于试验巷道顶板为强度低、厚度薄的砂质泥岩,顶板跨度大于4.2m,易发生弯曲下沉变形,在顶板中部形成拉应力,砂质泥岩的抗拉强度较低而易于断裂。采用桁架支护原理,见如图1所示。
2.顶板加强支护,控制围岩变形
当采用型钢支护时,其薄层砂质泥岩顶板易于冒落,难以形成整体共同承载,这时巷道的维护也相当困难。顶板成为载荷体传递到两帮,从而使两帮煤体塑性区、破碎区范围(松动圈)扩大,片帮加重。采用树脂锚固高强度锚杆在锚固范围内产生1mm延伸量,即能提供10kN以上的锚固力,可有效防止顶板的离层碎胀变形,而且高强度锚杆抗剪力大,也能有效阻止顶板沿弱面错动。所以,我们采用树脂加长锚固高强度锚杆支护,将薄层泥岩顶板组成整体,由载荷体转变为承载体。这种承载体的强度、刚度都大,顶板下沉量就会减小,并将上覆岩层载荷传递到两帮煤体深部,以降低两帮浅部煤体的载荷,减小两帮移近量及维护难度。如此的支护方式,可以显著的改善巷道维护状况,取得很好的支护效果。
3.高强度锚杆用于巷道两帮支护
对支护巷道的两帮,均采用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钢筋锚杆来支护,并使用双螺母,以提高锚杆支护系统的强度。与此同时,铺设钢板网、钢筋梯子梁。在两帮煤体强度较低,锚固长度过短时,也会出现由于锚固力偏低而不能充分发挥高强度锚杆的作用,这时必须加长锚固的长度,并加强两帮支护,减小两帮破碎区和塑性区宽度,从而达到减小顶板跨度并提高两帮对顶板的承载能力的目的。
五、巷道支护参数的确定
当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进行锚杆支护参数设计时,按照巷道变形控制效果好、安全可靠、易于施工、支护费用低的原则,来确定巷道支护的主要技术参数。
按上述设计支护的原则,经计算,巷道支护选取的参数主要为:①顶板锚杆为Φ20mm、长2.2m的高强度螺纹钢锚杆,树脂药卷加长锚固,每根锚杆用1支双速2360和Z2360树脂药卷,锚固长度1.4m;锚杆排距800mm,锚杆间距700mm。同时,巷道每隔3000mm打1组锚索梁(11#矿用工字钢,长1500mm)。②两帮锚杆为Φ16mm、长2.5m的钢筋锚杆,树脂药卷加长锚固,每根锚杆用CK2335、Z2360各1支,超快在孔底,锚固长度为1.1m;锚杆的间排距均为800mm。在顶板铺设钢板网和拉杆,两帮均铺设钢板网和钢筋梯子梁。其钢筋梯子梁采用Φ16mm的A3圆钢焊接。如此选取的支护参数支护,经矿压观测,巷道围岩变形量、变形速度能够快速的得到稳定。
六、总体支护效果
按照上述支护参数选取及采取的相应支护措施,在巷道掘进的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围岩表面位移、顶板离层状况、锚杆载荷及锚固力的观测,发现其巷道围岩变形量、变形速度,都随掘进时间延长而发生变化,其关系见如图3所示。巷道矿压显现总体呈现如下具有特征:①顶板锚杆最大载荷接近100kN,两帮锚杆最大载荷小于70kN;②掘巷稳定后两帮相对移近量小于250mm,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小于160mm。所以,采用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高强度锚杆、桁架、锚索梁联合支护,能有效阻止了薄层复合顶板的弯曲下沉,并控制了巷道围岩的变形。掘进影响期较短(一般小于5d),巷道围岩变形就能够快速的趋于稳定了,体现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七、结束语
针对这种巷道的地质结构,支护采用桁架及锚索梁联合支护的方法,有效减小了顶板拉应力或将拉应力转变为压应力从而,提高了薄层顶板的稳定性;采用树脂药卷加长锚固高强度锚杆支护提高围岩承载力,能有效阻止了薄层顶板离层、破碎,显著的改善了薄层顶板巷道维护状况。因此,桁架、锚杆及锚索梁联合支护,为同类巷道支护也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并可以借鉴与推广。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