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中锚杆支护机理的发展与不足

2015-09-24 204 0

   摘要:通过对锚杆分类和锚杆支护机理发展的阐述以及锚杆支护机理不足之处的指出,为相关研究人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并指明了方向。
 
  1引言
 
  隧道支护理论经历了古典压力理论阶段、松散体理论阶段和现在的支护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阶段。支护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认为围岩与支护同为承载结构,前者是主体,后者是辅助,两者互不可缺。为了使得隧道施工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节省工程造价,因此在隧道支护中应当在保证不出现围岩失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其自身的承载力。锚杆作为一种柔性支护结构,能与围岩同步变形,使其在隧道支护工程中被广泛使用。
 
  锚杆技术由国外发明,最初用于矿山巷道支护加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美国率先使用锚杆对矿山边坡进行加固,锚杆由此得到关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美国将锚杆运用于基坑开挖支护,从此锚杆被各国广泛应用边坡稳定的维护。相比于国外,虽然我国锚杆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几十年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外锚杆技术,并通过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我国锚杆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通过对锚杆分类和锚杆支护机理发展的阐述以及锚杆支护机理不足之处的指出,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些许参考。
 
  2锚杆分类
 
  锚杆是一个抗拉强度高于岩土体的杆体,依靠与周围岩土体紧密接触所形成的摩阻力形成对岩土体径向方向上的约束。
 
  锚杆有多种分类依据:
 
  (1)锚固长度:全长锚固型和端头锚固型。
 
  (2)锚固方式:机械型、黏结型和混合型。
 
  (3)是否施加预应力:预应力锚杆和非预应力锚杆。
 
  (4)受力状态:拉力型锚杆和压力型锚杆。
 
  3锚杆支护机理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研究人员对锚杆支护机理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并在工程中检验、推动和完善理论,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下面对锚杆的支护机理加以综述:
 
  (1)悬吊理论:该理论由LouisA.Panek于1952~1962年间提出,他认为通过锚杆能够直接将不稳定岩石悬吊在上部坚硬岩层。
 
  (2)组合梁理论:该理论由Jacobio于1952年提出,其实质是利用锚杆将岩层钉在一起,增大岩层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其滑移和坍塌。
 
  (3)减跨理论:将锚杆打入隧道周边围岩中,相当于在围岩中增加了支点,从而使得隧道围岩跨度减小,提高了围岩的稳定性。
 
  (4)整体加固理论:通过大量锚杆的布设,将隧道周边松散围岩锚固在内部稳定围岩上,使得松散围岩和稳定围岩形成一个整体,增大了隧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4锚杆支护机理的不足
 
  虽然锚杆已应用与工程近一个世纪,但是在锚杆支护机理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
 
  (1)锚杆横向效应:通过锚杆支护机理的发展不难得出,各国研究人员对锚杆的研究重心都集中于锚杆轴向效应,对其横向效应关注度不够;
 
  (2)设计理论研究尚不清楚:由于隧道围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客观条件,使得目前锚杆支护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造成目前锚杆支护工程中,多采用工程类比法或半理论、半经验法,无法实现科学设计施工;
 
  (3)锚杆荷载传递机理尚无定论:锚杆、灌浆体和孔壁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化学作用,任意两者之间出现一定相对位移,锚杆支护则会失效。

  5结语
 
  近年来,高速公路逐步向西推进,期间伴随着大量隧道的修建,而隧道的修建离不开锚杆支护,故相关研究人员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争取取得更高水平研究成果,为锚杆支护科学设计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