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尼尔项目副总经理孙建斌(右)与负责监理工作的副总监何塞·里昂(中)在项目现场
从厄瓜多尔第一大城市瓜亚基尔驱车往东南约60公里,就到达可尼尔河与纳兰哈河入海处的三角洲,这里是厄瓜多尔可尼尔和纳兰哈防洪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可尼尔项目”)的所在地。工程的承建者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所属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以下简称“三峡中水公司”)。
这是厄瓜多尔近年来最大的水利项目,也是拉美历史上最大的防洪工程,完工后可抵御50年一遇的洪涝灾害,造福2省4市的数百万居民,直接受益面积达14.1万公顷。厄瓜多尔战略协调部部长拉斐尔·波韦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可尼尔防洪工程是厄中合作的重要成果。目前厄瓜多尔正在实施新的国家规划,希望未来5年吸引超过37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中国无疑是厄瓜多尔重要的合作伙伴。
与厄方良性互动,使设计更合理更科学
从瓜亚基尔去往可尼尔项目的路上,要经过一个繁华小镇——印加,可尼尔河就从镇旁流过。可尼尔三角洲是厄瓜多尔的农业基地。车开过,满眼是水稻、甘蔗、可可,还有虾池等养殖滩涂。项目副总经理孙建斌指着这个镇子对记者说,每到雨季,小镇上用一两米高的木桩支起的房子都会被淹没,1998年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洪水差点将这个镇子完全吞没,农业更是受重创。不过,“可尼尔项目完工后,人们就不用担心洪水的袭扰了。”孙建斌说。
可尼尔项目前期设计由厄瓜多尔公司完成。在施工过程中,中方发现该方案中存在不少细节问题,地质资料也不完整。中方为此多次派专家团队到现场考证,采集数据,重新计算,修改设计方案。纳兰哈标段项目经理杨宁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成本,但确保了工程质量。
在临近入海口堤坝施工时,因地基为10米深淤泥软土,按照厄方最初设计方案,筑堤时多次坍塌,无法继续施工。此时中方工程师主动请缨,进行详尽的土质试验及地基分析计算,最终提出了“抛填块石挤淤+坝体加筋土加固”实施方案。该方案解决了在沿海滩涂软土地基筑堤的难题,缩短了工期,节约了业主投资,获得厄方技术团队的赞誉。
原设计堤坝采用当沙砾料与黏土料按固定比例混合拌和填筑,该方案实施需要征用多处料场土地并且“舍近求远”,这样会造成浪费资源、增加投资破坏生态环境并且施工工艺复杂,填筑质量难以控制,施工成本高,施工工期长。中方工程师通过土样分析、现场工艺、筑堤方案等多项试验、研究,最终提出根据现场不同材料,采用“纯黏土堤坝、黏土斜墙堤坝、黏土芯墙堤坝”多组合的简易可行筑堤方案。这一方案为业主节省征地及运输投资近4000万美元,该部分资金已用于拓展项目防洪范围、提高局部设备标准及增建部分周边民生工程等。主要负责堤坝、土方建筑监理工作的副总监何塞·里昂有40多年的监理工作经验,他对于中方提出的不少修改方案都表示赞赏。他说,“这些修改符合实际,确实很棒!”
42天,三峡中水公司完成了全长320米、宽21米的PBC1大桥建设,创造了厄瓜多尔建桥史上的新纪录。150天,建造了泛美公路上的PBC2桥,这座长360米、宽23.56米的大桥,由9跨各12片40米预应力斜角梁组成,原定工期为16个月。2015年9个月时间里,他们完成了1.5亿美元合同额。“中国速度”受到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的高度评价。
可尼尔项目监理公司副总监卡布里埃尔·皮诺对本报记者表示,这是他监理过的最大项目,整个工程严格执行了厄瓜多尔的国家技术规范。“中国公司高质量地完成了相关工程,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标准,即便是抢时间赶工,也不例外。”
施工过程中,中方还首次使用了空中测绘,无人机勘探、测量和设计等新技术。厄瓜多尔水利部部长卡洛斯·阿尔瓦罗对三峡中水公司将新技术引进厄瓜多尔倍加赞赏。三峡中水公司在施工中展现的极强执行力,中方人员的丰富经验和严谨态度,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严格遵守当地法规,加强管理赢得信任
可尼尔项目,构建起了瓜亚斯省低洼地区的防洪系统,直接带动就业2000人,间接拉动就业近万人,为厄瓜多尔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然而,他们在当地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不熟悉当地劳保法规,起初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工人要求使用符合人体力学的椅子;劳保手套破一个洞不及时更换就可能被责令停工;现场厕所必须配备卫生纸、香皂和洗手液;随意在办公室吸烟会遭到投诉……”三峡中水公司南美建设公司总经理王剑峰向本报记者一一列举了公司最初遇到的问题。“一个小细节做不到,很可能就是十天左右的停工。”
“与其被动受罚,不如主动适应。”三峡中水公司吸取教训,在随后的项目中变得越来越成熟。可尼尔项目从进场一开始就加强了HSE(英文“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缩写)管理。可尼尔项目副总经理张瀚告诉记者,整个项目从施工到现在,没有出现一起罢工事件,也从未发生过环境污染的问题。
项目部聘请了当地安全工程师、环保工程师和医生护士,组成HSE高层管理团队。开工前期,请当地专业环保公司进行HSE规划、培训,到现场指导工作,还在现场设立了一个医疗救护中心、两个简易医疗站。救护中心由专业医生和护士组成并配备完善的救护车,平时定期进行巡回检查。
从秘鲁伊基多斯市给排水项目,到厄瓜多尔TP水电站,再到如今的可尼尔项目,三峡中水公司在拉美的发展一步一个台阶。“我们对中国企业非常信任”,波韦达说。正是这种信任,成为中国企业在拉美发展的基础。
虽然年轻,但在海外大项目中勇挑重担
记者面前坐着三峡中水公司可尼尔项目组的几位主管,他们都是“80后”。采访是从他们怎么适应驻外工作和生活开始的。
“时差,最让人难以适应的就是时差”,其中一位脱口而出。
我们有些不解。项目所在的瓜亚基尔的确与中国远隔重洋,有整整13个小时的时差。即便如此,按记者的理解,这些已经在厄瓜多尔工作了两三年的主管,应当早就适应了时差。
原来,他们说的时差,更多的是指情感沟通的“时差”。
每天傍晚,当他们从工地赶回驻地,正是北京晨光初露的时候。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与家人隔洋对话。由于时差的原因,他们永远都会感到交谈的时间太少太少。晚上,他们还要为第二天的项目做准备,有的还要给北京公司总部汇报工作。而远在国内的家人,正要送孩子去幼儿园,自己去上班,只能争分夺秒地与他们简单地讲几句话。
“微信通话虽然方便,但时间太短,每天晚上我都是在牵挂中度过。”女儿出生刚一个月就赶回厄瓜多尔的张瀚说。这位可尼尔项目的副总经理,新婚不到半月就被派到秘鲁工作,后又转到厄瓜多尔。“我女儿叫多多,就是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那个‘多’……”谈起女儿,他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三峡中水公司的这个团队,平均年龄36岁,最小的只有22岁。9个高管中,有5个是“80后”。“我们是中间的一代。”好几次他们都这样说。在家中,他们作为独生子女,承负着两个家庭的希望与责任;在事业中,他们又正好遇到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新时代。
53岁的张以欣,是可尼尔项目总经理,也是三峡中水公司的“老海外”。我们在厄瓜多尔采访时,他正好回国。虽然没有见到本人,可他的名字总是出现在我们采访的话题中。
在项目组的驻地,常可看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他就是张总的孩子。多少年来,张总走到哪里,就把孩子带到哪里,一会儿学阿拉伯语,一会儿学英语,现在又学起了西班牙语,因为厄瓜多尔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我的现在就是你们的将来”,张总常对他“麾下”的这些“80后”说。
这就是水电人的国际化生活。一纸通知,一次谈话,很可能就决定你要立即提上行李,走向世界的某个角落。
“说实话,我们不大情愿选择张总那样的生活,但企业和事业的发展,总需要有人去走张总走过的道路。”项目副总经理孙建斌说。
坐在我们对面的欧萌波是工程技术部主任。这位28岁的广东小伙子学的是水利。他告诉我们,2012年3月的某个周五,领导通知他,“你去厄瓜多尔吧,下周二就走,护照已经办好”。就这样,欧萌波成了可尼尔项目竞标小组的一员。同年8月8日合同签订,竞标任务完成,没想到公司又让他担任这一项目的技术主管。9月,他匆忙赶回国内领了结婚证,与新婚的妻子只呆了两个多星期,又返回厄瓜多尔。谈到第一年与爱人分居两地,他只说了一句,“那段日子真不好过”。
“选择水电这个专业,就得做好忍受寂寞与孤独的心理准备。”孙建斌告诉记者,干水利工程这一行,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很多项目都是在崇山峻岭之中。中国水电企业走出来,往往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工,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
“不过,寂寞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事业的发展。”在施工中,孙建斌和几位同事一起,首次在厄瓜多尔运用了无人机测量的新技术。目前,他正在为厄瓜多尔昆卡大学的校刊撰写一篇有关无人机测量技术的论文。
1985年出生、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的周海波,也是“80后”年轻管理团队的一员。他在工程中建议用土工格栅提高堤坝强度,大大改善了堤坝的稳固性,为厄瓜多尔方面节省了大笔费用。
周海波的妻子张家佳为了支持丈夫工作,辞职跟着丈夫来到遥远的厄瓜多尔。“当初决定辞职时,家里专门开会商量,舅舅坚决不同意。”张家佳告诉记者,她出生在一个水电世家,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便是对着录音机叫爸爸。在水电部门工作了一辈子的母亲,深知水电人最需要的是什么,支持了她的选择。
财务总监李辉也是“80后”,已经有两次出国工作的经历。2007年从中央财经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就去哈萨克斯坦工作。2013年11月他领取结婚证,两个月后就来到了厄瓜多尔。“每次回国,与同学们相聚,看到他们在国内发展得很不错,而家里人又总是催着快点要孩子,自己心里难免也会有些想法。但一回到厄瓜多尔,看到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又总会有一种事业成功的自豪感。”李辉说,把这个项目干完干好,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