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25年地下“万里长征”

2013-01-03 254 0

  
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全副装备的张猛完成下井疏捞作业。
 
 
 
张猛,44岁,武汉人,武汉市江汉区水务局排水队疏捞五班班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张猛展示疏捞用的“锚”。
 
 
 
    张猛:25年地下“万里长征”
 
    武汉当代“地下工作者”把江汉区3万窨井掏了10多遍 还出书谈下水道疏捞
 
    记者陈永权
 
    ………………
 
    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戴着防毒面具,背着氧气瓶,工作在这个城市的地下。他们每天下窨井掏沟清淤泥、除垃圾,让城市的“消化系统”畅通。他们就是水管疏捞工,被称作当代“地下工作者”。
 
    在全市纵横交错、长达6000多公里的污水管道中,共有1000多位疏捞工人在行动。江汉区水务局疏捞工张猛就是其中一位。今年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5年疏捞生涯,他把江汉区近600公里的地下排污管道、3万多个窨井掏了10多遍,相当于走了一遍万里长征。
 
    他对辖区里面下水管道的流向、粗细、堵塞物等了如指掌,被同事们戏称为“最牛的地下工作者”。
 
    他还自编了武汉首部疏捞工作指南——《张猛疏捞手册》。
 
    下到3米深污水里掏淤
 
    他刚出井先猛吸空气 “好香呀”
 
    6月10日上午9时许,阳光明媚,汉口建设大道青年路与新华路交会处车水马龙。
 
    少有人注意到,路旁重达50公斤的17号窨井盖被掀开了,一个直径0.8米的黑洞赫然出现,伴随着地底下“哗啦啦”的流水,不停往外冒出黑气泡和刺鼻恶臭。
 
    突然,黑洞中钻出一个人来。1米6左右个头的他头戴防毒面具,身背氧气瓶,整个一蛙人。
 
    “哈!好香啊!”来不及卸下身上的装备,他先贪婪地猛吸了几口空气,似乎在地下已呆了好几年。在窨井里,尽管戴防毒面具、吸氧气,也挡不住那难闻的臭味。
 
    他就是张猛。工作25年来,他平均每月就要深入到地下管道中至少一次。
 
    20分钟前,张猛和同事在井旁竖警示牌,准备下井。这里因管网老化塌陷掩埋箱涵,造成流水不畅。
 
    他们打开井盖,检测气体成分——“吱—吱”,井内有毒气体通过气体监测仪,反应为正常。
 
    张猛穿好潜水服,戴上安全帽和防毒面具,背上氧气瓶,工友们还在他腰上系一根白色安全带。他抓着这道绳索缓缓下滑到污水中。瞬间,污水漫到他胸前,淹没了他的头……他下到的最深处达3米。
 
    “我摸到塌陷砖块了,快点把桶放下来。”通过对讲机,地面的工友立即将竹篮和短锹吊到污水中。不到3分钟,一筐筐淤泥被吊了上来,接着就是污黑砖块、粪便等堆到了井口,腥臭味让不少路人捂鼻而过。
 
    短短20多分钟,清淤100多斤。
 
    “遇到必须下井清淤泥的活儿,基本上都是班长(指张猛)给包了”,和张猛共事10多年的杜先礼说。
 
    大年三十掏粪水 被说风凉话
 
    他幽默一笑 “(正好)给我降降温”
 
    “有渍水找张猛”,这句话在江汉区166个社区几乎家喻户晓。
 
    2002年大年三十上午9时许,寒风吹冻江城,气温降到0℃左右。天门墩路十号大院内污水横流,纸屑、粪便等污物让整个大院臭气熏天。
 
    按理说这是单位自管房,不属于水务局所管范围,但是张猛和5个突击队员赶到现场后,二话没说,趟过粪水,挽起袖子,一个一个揭窨井盖,打签子,摸出口。冰凉刺骨的污水浸湿全身,到中午12时,仍没疏通。
 
    “家里还等着吃年饭呢!”又累又饿中,有队员开始焦急起来。这时,一男子捂鼻路过,嘴里骂骂咧咧:“平时不搞,过年搞,图什么表现啊!”当听说这里不是排水队管时,还肩一耸说,“不是闹环境(捞钱),你们鬼才来!”
 
    有的队员气得忍不住:“我们这算什么事,大过年的,跑到这来听风凉话!”张猛一边安慰队员,一边笑哈哈说:“我身上正流着汗呢,他就来了一串风凉话给我降降温。”
 
    下午3时多,管道终于通了,因巷子窄,疏捞设备进不来,张猛硬是和突击队员用几个破篓子,把沉降在院内的粪便和渣滓,一篮一篮地端到100米外的清淤车上。
 
    污水和汗水湿透了张猛和突击队员的衣服,他们便找来卫生纸隔在衣服里……宿舍里的一位婆婆看到了,一边倒茶送水,一边把衣服拿出来给他们换。
 
    有人问张猛,你听到风凉话,心里委不委屈?张猛一笑,说:“地下管道要疏通,心里头的管道也要‘疏通’,地下的通了,心里头的也就通了,带情绪下井只会更添堵呢!”
 
    积水排山倒海涌来扑倒他
 
    幸亏他拉住窨井盖铁环 
 
    2004年7月的一天,武汉遭遇10年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由于市区向城外排水能力偏弱,武汉许多低洼处渍水严重。凌晨4时许,张猛被暴雨惊醒,立即冒着瓢泼大雨直奔万松园老三栋宿舍。那里是江汉区地势最低的渍水点,一下暴雨就会渍水。
 
    当10多户一楼居民望着暴雨漫过门口发呆时,张猛扛着铁锹来了。
 
    “扑通”一声,他跳进齐胸深的污水中,摸索窨井盖的位置,清理着粪渣和垃圾。
 
    3小时后,堵点找到了,就在张猛拉开窨井盖的一瞬间,“哗”的一声,路面积水排山倒海一样涌进井口,掀起层层漩涡,张猛一个踉跄,倒在水中……
 
    3分钟后,当10多户居民手牵手去水中施救时,张猛站起来了!
 
    原来危急时刻,他紧紧抓住了窨井盖上的铁环,这才保住了性命。
 
    1个小时后,渍水全部消退了。
 
    9时许,张猛接到排水队长的通知,新华下路立交桥下告急,当时渍水最深处达2米,交通阻断,10多辆汽车“泡”在水中。他立即赶到现场,一面吩咐同事用沙袋筑起大坝,阻断雨水涌进,一面站在齐腰深的污水中,充当警示“路标”,直到8个小时后水位下降,他才发觉被树枝划破的小腿开始溃烂,隐隐作痛……
 
    “大暴雨三四天里,我家都断粮了,他只送回一箱方便面……”说起2004年夏天那场暴雨,张猛的爱人易丹颇有“怨言”。渍水排除后,张猛回到家,整个人都瘦得让家人都认不出了。
 
    江汉区排水大队副队长曾燕飞说,每当下大雨时,张猛总是第一个跑到大队里集合,20多年一直这样坚持。
 
    发明数十种疏捞新法
 
    编出全市首部疏捞手册
 
    老城区T字形管道是疏捞“老大难”,20多年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但这个难关被张猛解决了,他还发明了新方法。
 
    2001年元月,黄陂街陈记餐馆前污水横流,张猛爬进800毫米宽的管道,把卡在里面的竹签和杂物取出来了。
 
    等他爬出井口,脸上沾满淤泥、黑的多白的少,同事打趣:“伙计,你怎么眨眼就变成包公了?”他咧着嘴笑:“包公是判官,专管地上的不平,我是阎王,专管地下的不通!”
 
    歇了一会儿,他突发奇想:过去因为堵塞不能绞管(机械疏通),不能绞管是因为摸不到(断在管道里的)竹签,不能上刷板(一种疏捞工具),如果我在主管内把签子引出,接上钢丝线,不就可以绞管了吗?
 
    一拍大腿,再次下井,反复试验,困扰该区域20多年的难题不但解决了,一种新型疏捞法——三道弯疏捞法也诞生了。目前该方法已被排水队所有疏捞班采用,每年可节省疏捞费10万元以上。
 
    “把死东西用活是张猛的拿手戏。”和张猛同时进入排水队的吴祥华说,张猛在工作过程中发明创造的疏捞法不下20种。
 
    张猛一直随身带两个本子,一个用来做维修记录,一个用来记载每次维修后地下管网的分布情况。去年下半年,他将20多年来记录了50多本的图表、数据收集起来,“白天忙疏捞,晚上忙编书”,今年2月,以张猛工作笔记汇编成册的《张猛疏捞手册》诞生了。
 
    记者翻开这本册子看到,册中详细列举18条主次干道堵点彩色示意图,如:中山大道有7个堵点,其中民意一路到民意四路之间有4个堵点,分别位于农业银行、圣子王蛋糕店等门口,堵塞原因:管道老化塌陷;解决办法:需要改造……每条路段示意图都精确到50米以内位置。
 
    张猛说,编这本册子并不想得什么“好处”,主要是给后来的疏捞工提供帮助和参考,免得走弯路。
 
    这是我市第一部疏捞工作指南手册,里面有我市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城区地下管网分布图。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