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6 204 0
——“中国好人”刘国义的绿色人生
刘国义
冬日的一个早晨,天空飘起濛濛细雨,气温降到1摄氏度,风吹到脸上感觉一阵刺痛。在贵阳市黔春路上,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弓着背,努力地举起十字镐,在乱石堆中艰难地刨着。他刨好坑,浇上水,放置树苗,然后封上土。这位老人叫刘国义,是中国水电八局的退休职工,是一位退休后20余年义务植树1万余棵的平凡老人。
种一棵树就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刘老曾说:“我看到这块空地长满了杂草,觉得很可惜,想将来把这个地方变成一处风景,哪怕一天种一两棵树,也是希望。”正是这个简单而朴实的梦想,让他默默坚持了二十载,风雨无阻。
如今,刘老曾工作过的厂门口两棵苍翠的柑子树已经不在了,但那是刘老记忆中第一次有意识种树,当时他只想在厂门口留下一片绿荫。在柘溪水电站工程建设闲暇之余,刘老在厂前屋后种了20多棵树,但如今保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在乌江渡水电站工程建设期间,刘老在房前屋后种了60棵核桃树。提起那一片绿荫,刘老的眉宇之间总会流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
退休后,由于喜欢种树,又有植树经验,2001年,刘老被中国水电八局贵阳基地返聘为基地绿化工。除了基地安排的植树任务外,他还在上班之余义务植树,到2004年离开这个岗位时,刘老在贵阳基地已经种植了玉兰树200余棵、樱花树60余棵、香樟树100余棵、冬青树300余棵、各种花草1000余株。如今,在基地生活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
刘老种植的万余棵树苗中有5000多棵是自己掏钱买的,对于一个退休工资每月仅1700多元的老人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常跑到离市区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外的山里挖树苗。贵阳市林业管理部门都记不清刘老给他们打了多少次报告,因为很多时候刘老是口头申请的,他们相信刘老,因为刘老每一次到山里采集树苗都遵照自己汇报的诺言:采集大树下、密集的树苗,每次都把树苗附近的杂草清理干净。开始的时候,管理人员还去实地查验,次数多了,他们就充分信任刘老了。
走进刘老的家,100多平方米的房间略显空荡,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外,一个专用的房间里堆满了水桶、水壶、十字镐、喷雾器、钢锯、镰刀、斧头、枝剪等各种植树养树的工具30多件,每一件工具都伴随了刘老多年,它们都是刘老20余年默默义务植树的“见证人”。
不觉得艰苦就不是苦
刘国义是回民,1933年出生于河南周口一个普通的皮匠世家。1945年,日本占领了当时的周口市,他们举家逃荒到汉口。为了养家糊口,1952年,不到20岁的刘国义便在长江水利工程委员会当上了临时工。1954年,他参加了汉江分洪工程建设,由于业务能力强,他被转为正式工。
小时候苦难的生活经历让刘老一生都坚守节俭的信念。他一生中没有主动去过餐馆,现在每天的早餐是一碗豆浆、两个馒头,午餐是一碗面条、两个馒头,晚上吃一些子女送的糕点,每个月生活费都控制在500元以内。以前工作出差的时候,刘老都是背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自己做的馒头和炒面,一碗开水就着馒头或者炒面就是一顿饭,一生如此。
当翻砂工时,刘国义主要进行模加工。模板需要用大量钉子固定,而且是手工钉钉子,钉子很容易掉落在砂子里。鉴于此,他就自己买了一个网筛,过几天就把砂子筛一遍,将遗落的钉子收起来,下次再使用。当时,加班是常事,超过晚上10点有2角加班费,但当年的工友们说刘国义从来不舍得花这些钱,全部都积攒起来。
刘老一生不打牌、不喝酒、不抽烟,就连结婚都没有摆酒席。刘老回长沙看子女和工友也都是背着馒头上路,吃些馒头喝点开水就是一餐。乘车也是坐从贵阳到株洲的慢车,再从株洲坐公交车到长沙,他说这样虽然时间长点儿,人辛苦点儿,但可以节省不少车费。
“不觉得艰苦就不是苦,就是幸福。”刘老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信条。
2024-11-26 39 0
2024-11-26 36 0
2024-11-26 32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