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7 188 0
叶可明,中国工程院院士,79岁高龄的他现任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从他的办公室玻璃窗望出去,对面就是陆家嘴,东方明珠、金茂大厦近在眼前,这两幢地标建筑倾注了他无数的智慧和心血。不过,叶可明说:“我最开心的是看到上海建工参与建设的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高度超过了东方明珠、金茂大厦,新一代的人才也超过了我们老一代的建设人。”
创新的事业要靠传承
叶可明的办公室在东大名路建工大厦14楼,他现在依然每天上班。公司每遇重大项目、重大难题,总要找他商量。
数十年来,叶可明直接指挥建设的工程超过百个,参加主持、审定的项目更是数以千计,其中,南浦大桥、杨浦大桥、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是他的“代表作”。当他站在落地玻璃窗前,指着浦江对岸几幢超高层建筑,向记者再一次详解技术难点的时候,却突然停下来问:“你们想写我个人还是写上海建工这个集体?我年纪大了,不能事事朝前站,技术创新和事业进步还得靠年轻人一代一代传承、一代一代超越。”
叶可明“劝”记者“笔头要留有余地”,“不要说这个建筑是某某造起来的,总工程师带人施工,就像将军带兵打仗,既要爱兵如子,又要熟悉每个部下的特长,总工程师不可能样样拿手,他只有激发其他人的潜能,才能成就大工程。”
大胆科学决策提升天线
在叶可明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主体就两个字:“明珠”。“当时是东方明珠刚刚建成时,朋友写了送我的,他可能在比喻我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算一颗‘明珠’,但我更愿意拿来督促自己‘要做一颗明珠’。”
东方明珠的施工凝聚了叶可明无数的心血和智慧。如在3根事关整个工程成败的斜筒体施工中,他提出采用分节脱模斜振动的工艺,攻克了被国内行家认为在当时根本无法从图纸转换成实际的技术难题,在中外建筑史上留下了今人惊叹的一笔。
而当时最令人激动的是东方明珠450吨重钢天线的提升施工,当天线以每天40米的速度提升至350米左右处,刮起了超过起重施工极限的8级以上大风,继续吊还是停下来?风险之大令许多人束手无策。叶可明对此早有预见,在之前数十次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拟定了在天线爬升轨道上采取抗强风工艺的措施。最终,他一声令下,重达450吨的钢天线被提升到468米的高空并成功安装到位。
勤跑工地必须强健体魄
超高层建筑工程大师是从工地上走出来的。叶可明18岁中专毕业就来到建筑工地担任施工技术员,此后一边在工地实践,一边在同济大学进修,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成为上海建工的总工程师。叶可明说:“理论学习必须与施工实践相结合,没有一个总工程师可以在办公室里‘修炼’成。我之后,上海建工的总工程师有范庆国、龚剑,大家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这些年,叶可明带了6个博士生和博士后,他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带教年轻人上,学生们延续了他对城市建设、科技创新的理想,比如施工难度极大的广州塔“小蛮腰”的建设中,他的学生崔晓强付出了很多努力。
为了多跑工地,叶可明一直注重身体锻炼,2011年之前,每天都要游一个小时的泳,此后听从医生的建议,不再做高强度的锻炼,改为每天散步,“年纪大了,才有一些时间出去旅游,旅游也可以锻炼身体,我喜欢看自然风光,看古迹的话得是真的,那些仿的没多大意思。”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