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地质调查工作八大亮点回顾

2017-02-28 174 0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创新思路和布局进一步明确,制度创新迈出重要步伐,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服务能力和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服务了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日前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研在工作报告中系统总结了2016年地质调查工作——奋进中的亮丽答卷。

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中国地质调查局以科技创新发展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战。深入赣南苏区和乌蒙山片区逐县开展需求对接,落实扶贫资金,部署实施“四个全覆盖”地质调查工作。因地施策,重点支撑特色农业、绿色矿业、饮水安全、特色旅游、地质灾害防治、清洁能源发展,形成了“地质调查+”特色扶贫模式。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服务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以石漠化治理带动绿色发展。示范找水保障群众用水资源安全。开展地质遗迹调查打造特色地质旅游资源,推动了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支撑服务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工作研讨会,发布了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编制了《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实施方案(2016-2020年)》,加强了重点地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地质调查,活动断裂、地面沉降等调查成果服务成效明显。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召开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需求,12家机制单位共同编制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开展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积极推广上海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政府管理主流程的工作经验。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27个国家合作,完成境外地质、地球化学填图面积360余万平方千米。与陕西等6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6所高校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学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发布“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成果报告”,为400余家企业境外矿业投资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服务。与15个国家新签、续签谅解备忘录和合作协议,合作国家增加到55个。启动了“化学地球”和“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两个国际大科学计划。支撑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首次在联合勘探区块内发现新类型油气藏;对南海海底245个大中型地理实体进行了命名并获国务院批准;在海域新区首次钻获埋藏浅、厚度大、纯度高的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在西太平洋圈定出新类型结核资源远景区6万平方千米;南黄海科学钻探再次发现多层油气显示。会同沿海11省(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地勘单位,编制了《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和《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

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服务国土资源领域“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了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和国务院批准的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及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总体方案的编制。积极支撑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在大宗紧缺矿产方面取得一批突破,瞄准战略新兴矿产发力,全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大力支撑自然资源体制改革。编制《中国自然资源图集(2016年)》,为全国自然资源体制机制改革和管护提供了基础信息,为部分地区空间规划试点和首批自然资源确权发证试点提供了技术支撑。编制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情况报告、全国地下水水质评价报告,完成全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宏观评价,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和责任考核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顺利推进。利用遥感技术,联合30多家单位,完成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对全国12.1万个矿业权进行了监测,圈定疑似违法图斑1万多处,有效支撑了矿政执法。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有力支撑国土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综合管理。完善全国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与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联动更新。开展山地丘陵区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试点示范;开展福建泰宁泥石流、浙江丽水滑坡、新疆叶城泥石流等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技术指导;开展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InSAR调查监测,支撑了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地面沉降防治联席会议。

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工作

初步构建了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创新地质科技管理体制。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改革地质调查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以局机关-大区项目办-实施单位为主线的3级项目管理体系和以计划-工程-项目为主线的3级业务推进体系,实施法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建立健全地质调查预算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科学编制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创新总体方案,分别设立了地质调查工程予以支撑。引进人才,积极推进了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启动了光学卫星星座建设项目,初步建成国产卫星国土资源数据保障系统、卫星-航空-地面一体化遥感技术体系。实施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南方油气页岩气调查、西藏羌塘油气调查、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等能源调查5大科技攻坚战。持续推进“人才兴局”战略,构建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序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完成岩溶地质国际合作协议成功续签。成立了“中国-东南亚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国-西非北非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等合作平台。推进地科院京区地质科研实验基地、华北地区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基地、青岛海洋所东部基地建设。海洋地质调查三艘调查船相继进入连续建造,其中两艘实现合拢。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

以地质大数据服务社会公益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原型系统初步建成。开展了基于地质云的阿尔金成矿带地质调查应用示范,探索“互联网+”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初步形成地质云(地质大数据)体系框架。开发了基于地质云的油气业务管理系统和互联网站群,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全覆盖部署应用;“地调超算平台”在国际矿业大会上推广发布,向地勘行业用户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专业软件共享服务。初步形成了6大类56个小类54万多个服务产品目录,初步构建了地质资料产品体系。地质资料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全国已完成20个省级区域地质志编制,首部省级矿产地质志-江西卷举行首发赠书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信息网正式上线运行,首次在线发布成果资料和原始数据,实现了海洋地质调查资料服务的“破冰之旅”。全国地质资料馆全年累计提供服务量达到1.2万种、85万余件次。为行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实物地质资料服务超过达1万人次。六大区地质资料馆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和定向加工数据量超过2200GB。

系统总结百年地调经验与成就

推出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史纲、百年画卷、百名人才、百项成果、百项理论和百项技术。精心谋划了地质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制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确定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三步走”目标,即:到2020年我国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30年我国地质科技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50年成为世界地质科技强国。出台具体措施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成功召开纪念地调百年系列学术研讨会。增强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的信心及地质行业的认同感、凝聚力。

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相关部门初步构建工作联动机制,建立数据资源常态化共享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协作和联合攻关,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的支撑能力。与军方单位合作,初步形成以规划衔接、标准对接、成果共享的融合机制,推进了人才联合培养和学科建设。分别与京津冀三省(市)、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一带一路”6省(区)以及6所高校联合搭建了需求对接、工作研讨、协调推进的工作平台和综合地质信息的共享平台。与浙江、新疆、安徽等省(区)政府共同推进大区项目办与省厅间的需求、项目和成果“三对接”。同时,带动地方地质调查工作加强与地方需求、项目、成果对接,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省级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加强党建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

大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工作是否取得成效作为检验学习教育的标准,把学习教育落在实处,推动解决了一批基层单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局涌现出一批基层优秀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大力推进党组织建设,开展野外项目组临时党组织建设试点,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覆盖到了野外第一线。强化“两个责任”落实。综合发挥监督检查作用。针对新时期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以先进典型宣传推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地质工作者牢记责任、强化创新、团结合作、无私奉献、清正廉洁。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