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越 欣桐
经天津市建筑学会批准,由天津市建筑学会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建城基业集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承办的“地基基础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技术交流会暨院士报告会”于4月18日在天津大学召开。这是天津市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委员会更名为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后首次举办的大规模技术活动。来自天津、北京、上海、河北、内蒙古等450余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出席了会议。
王复明院士作报告
会议学术报告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复明作了题为《基础设施防渗与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发展》的首场演讲。王院士认真介绍了基础设施防渗与非开挖修复技术的发展,主要围绕地下基础设施防护和地下空间开发的共性关键问题;非水反应高聚物为渗透涌水防治、隐蔽病害诊治和地下空间开发提供新材料;基于非水反应高聚物材料、无损检测和非开挖技术研发的防渗修复技术具有快速、耐久、经济、环保特点;柔性复合支护技术具有安全、经济、绿色、可持续等特点符合地下空间开发发展方向等四个问题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讲授。
报告会场一角
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光华作了《基础坑工程事故分析》报告,杨光华博士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几个深基坑事故的原因、措施,从基坑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生动的再现了基坑支护工程的关键环节,基坑支护是风险较高的工程,应提高风险的综合管控措施。
之后,中国建筑科学院研究院抗震所所长黄世敏、教育部长江学者,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郑刚分别作了《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相关问题》、“天津市《岩土工程技术规范》DB29-20-2017修订若干问题”的报告。天津市域大部分区域改为8度设防,行业范围内非常关注抗震减灾问题。作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主编的黄世敏研究员,全面讲解了与地下工程相关的抗震问题,并全面解读了规范的条款和条款编制中的相关因素要素。而郑刚教授作为天津市《岩土工程技术规范》的主编,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岩土工程规范主要内容,对大家关心的管桩限制进行了重点解读,明确指出采用复式配筋可有效提高桩的延性,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抗震措施而不宜直接将使用限制与层数挂钩。郑教授随后对天津市岩土工程的新技术开发进行介绍,讲述了基坑无水平支撑体系技术,重点强调了多级支护、斜桩等技术为节约型基坑支护结。
整个报告会由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总工尹金凤主持,原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内知名岩土学术泰斗顾晓鲁教授致辞,顾教授满含深情地回顾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历史、发展历程以及在行业内的重要作用,并充分肯定了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更名为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的必要性,说更名后会更适应行业的需要。顾教授对换届后的新委员会寄予很高的期望,并表示自己全力支持,希望大家团结奋进,共同推进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这次由天津市建筑学会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建城基业集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承办的专家暨院士报告会的圆满举办,将助力岩土和地下工程行业进一步展开多方位、多层次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推动行业和企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