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当今城市击规划建设中不仅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而且是各城市建设的的一个追求目标。什么叫海绵城市?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海绵城市,是说城市建设要建得具有海绵一样的性能,她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的是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吞吐吸纳自如。因此,从科学改造自然生态这一点论,海绵城市乃绿色城市的范畴。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最早出现,是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的。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其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今年的两会,更是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从逆向思考,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不足,或者说面临的现状令人不满意。我们常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各项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没错,城市建设也是这样,高楼林立,道路宽敞,车来人往,现代化气息浓厚。但外表光鲜亮丽的的背后,存在内里的褴褛不整。这就是一旦雨洪来袭,城市就现了原形,立马由“美城”变成了“水城”。北京人都记得,前几年的一场大暴雨,有些街道就出现人们被“河”所阻,被人划船接过“河”的“壮观”情景。连首都都这样,其它城市可想而知。这说明,城市建设我们多是重“面子”,而忽略“里子”。城市水患成为城市的软肋,成为人们的痛点,这些致命弱点的暴露,在强烈呼唤海绵城市建设。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3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这里,李克强总理一个“更”字,说明了海绵城市建设“里子”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加快海绵城市建设,一方面要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法律法规,确保依法建设,防止权力乱作为和只顾“面子”工程;另外,作为建设的主力,建筑业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专业作用,科学精心把“里子”工程做实、做好,“里子”真的太重要了!
本文系基础工程网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