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品牌在海外”专版以中联重科为装备制造出海典范,介绍了中国装备走向全球的故事。作为中国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中联重科目前已在海外形成了“两横两纵”的市场格局,在80多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产品出口海外近100个国家,其中,出口“一带一路”沿线31个国家。成为中国装备制造的新名片。(下文有部分节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年07月06日第 11版)
6月10日,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正式对外开放,共有115个国家和22个国际组织参展。在阿斯塔纳城,一座巨大的球形建筑引人瞩目,这正是本次世博会的标志性建筑——主办国哈萨克斯坦国家馆。这幢恢弘雄壮的展馆的修建,是中国装备高效、精准和稳定表现的最好诠释。据介绍,总部位于湖南长沙的中联重科有数十款工程机械产品助建该展馆,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力量与魅力。
▲中联重科塔机建设哈萨克斯坦世博会主场馆施工现场
自主创新打造“大马力发动机”
现代感与内涵兼具,大气与时尚并存,阿斯塔纳世博会主展馆的建设对施工设备的要求非常苛刻。中联重科有12台大吨位塔机、7台汽车起重机和1台推土机参与了整个展馆的施工建设,其中,D1100-63塔机是中亚地区起重能力最强的塔机。
“中国的装备产品安装简便、易于操作、坚实耐用……中联重科品牌是我公司对外竞标的核心因素,也是建筑完工的中坚力量。”中国装备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当地承建公司的充分认可。
“研发制造是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在‘互联网+’的时代要更强化。”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认为,装备制造企业的本质在于产品本身。自主创新,正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大马力发动机”。
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不断的自主创新,中国装备不但成为国内经济建设的支撑,而且走向海外,“授人以渔”,助力各国发展。
“要以高铁、核电、特高压、4G、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依托,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管理走出去,努力打造中国品牌。”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说。
▲中联重科印度合资公司
本土经营 “靠近客户搞研发”
3月31日,巴基斯坦的伊尔凡过了一个特别而又温馨的生日。伊尔凡是中联重科2016年巴基斯坦子公司成立后入职的首批本地员工,目前担任财务经理一职。为了能够让本地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公司经理邱逸华记下了每一位巴基斯坦员工的生日。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地化经营,巴基斯坦子公司还在木尔坦、苏库尔、拉哈尔等地建立了服务网点,为中资与本地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走出去,一方面是让产品走出去,另一方面,让资本、文化、管理、产能一起走出去。”詹纯新说,在多元的全球产业生态里,我们要成为行业资源的整合者、竞争格局的改写者和发展的引领者。
▲中联重科迪拜海湾子公司
国际合作跟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正在迅速提升,在竞争优势日益凸显的同时,企业渴望建立在国际市场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提升话语权。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正处于全面突破的“前夜”: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发挥后发优势,在质量和性能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产品性价比高,在新兴市场国家受到欢迎。但与此同时,中国装备制造产品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力,其价值常被低估,品牌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装备进入价值链高端的关键一环。
随着“一带一路”加快推进,中国装备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提升。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建设工地上,中国装备的“身影”越来越多。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和相关投资开发、建设施工企业一起,成为“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主力军。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认为,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形成许多富余的优质先进产能,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在国际技术水平领先。而“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尤其是很多亚洲、非洲、中欧国家对装备制造业有相当大的需求,中国装备有“走出去”的条件。
“过去我们走出去,是自己走。现在我们可以紧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走得更好。”詹纯新表示,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联重科与许多企业优势互补,携手走出去,形成了竞争合力。哈萨克斯坦轻轨、文莱跨海大桥、巴基斯坦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都是中国企业合作建设的成果。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获得全球响应,释放了行业持续向好的积极信号,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将抓住机遇加大投入,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在过去几年跟随“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历程中,中国装备制造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据了解,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纷纷跻身全球工程机械第一方阵,跨国并购了多个行业巨头,有的装备在一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甚至第一。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