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艰辛与荣光—我的三十多年的科研历程(杨光华)

2017-08-15 633 0

杨光华教授的学术生涯与成就

  杨光华教授是国内知名岩土力学家和岩土工程师,现任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等职。获得过省部级多项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其中包括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茅以升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青年奖,他两次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在岩土著名期刊长期担任编委等职,现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副主编,《岩土工程学报》和《岩土力学》编委。在多个知名学府兼任教授,包括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和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他兼任多个重要学会的委员,其中有土的强度与本构关系专委会副主任,软土工程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杨光华博士是国内最具特色的岩土力学家之一,是国内出身于工程界岩土力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行业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多年来,他广泛参与大量深基坑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和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咨询工作。他有敏锐的工程洞察力,善于从广泛的工程实践中捕捉典型问题,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处理工程问题。他在深基坑支护变形、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以及边坡的安全评估和设计方法等方面均提出独特的理论和算法,他建立的方法在有关规范中得到反映,有的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经典方法。
  杨光华教授是不仅在处理传统土力学问题上有建树,在现代土力学——本构理论的研究中,更是因其提出的广义位势理论而广为人知。他的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对土体本构构建的约束,形成极具特色的本构理论。运用该理论,在本构模型建立过程中,可适当放松假设,又能够使本构模型建立受一些更基本准则的约束,应用该理论可以对现有的诸多土体本构模型进行扩展,以适应复杂的土体试验特性。该理论被提出后被广泛引用,成为《广义塑性力学——岩土塑性力学原理》(郑颖人院士等著)的基础之一,并在后来编入《高等土力学》(李广信教授编著)和《土的本构关系》(陈晓平教授编著)等国内高等土力学教材。在经过创立之初的饱受争议后,正逐渐为同行所接受和认可。
  杨光华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获电厂结构工程学士学位。1985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固体力学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徐迟发表报导陈景润数学成果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其触动很大,坚定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在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偶遇陆培炎先生成为其进入岩土工程界的关键。他早期致力于土体本构模型研究,以岩土多重势面成果于1999年获清华大学岩土工程博士学位(师从李广信教授)。之后,他研究方向转向工程应用,在土力学多个领域齐头并进,多年来收获颇丰。目前已出版《土的本构模型的广义位势理论及其应用》、《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实用计算方法及其应用》和《地基沉降计算的新方法及其应用》三本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杨光华教授的成功得益于以下三点:一、广泛参与和从事工程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工程中抓住主要矛盾,运用简单实用的数学理论解决问题,并形成规范;二、能够打破既有的理论框架,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传统土力学,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工程实践;三、永不停止地思考,且笔耕不辍,对一个问题进行持续不间断的研究,不断加深对行业的影响;四、广泛参加学术活动,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让工程师能够理解他的理论是其成果被应用的关键。
  作为国内最具特色岩土学者,杨光华教授的人生道路对广大青年学者有指引作用,我多次恳请他仔细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再现他建立理论和构思论文的过程,以期对岩土研究后辈有所指引。这篇学术生涯是他在百忙之余花费大量精力完成,是其对自己从事三十余年岩土研究的全面总结与回顾,是国内岩土力学研究的珍贵史料,值得保存,并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