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新征程】城市管廊有了“苏州样本” 苏州地下综合管廊国家试点工程建设纪实

2018-01-11 325 0


  2015年4月,苏州以94.29分的高分通过了评审,成为国家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庄严承诺,在未来3年要完成建设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总长度约34公里。

  近3年过去,当初的蓝图已然落地。桑田岛管廊、城北路管廊、澄阳路管廊、吴中太湖新城启动区管廊、吴中太湖新城管廊(二期)在城市地下伸展,为各类城市“生命线”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新家,预计2018年春节前可望完成首批九大类管线入廊。

  1000个日日夜夜,苏州管廊建设者攻艰克难,先行先试,勇于创新,为推进全国管廊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苏州样本”。

  建设中的吴中区东太湖畔龙翔路管廊。

  国字号试点竞争激烈认真备战“决赛”高分胜出

  此时回忆3年前,苏州入选国家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的那一刻,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姜裕华仍然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2015年1月,财政部办公厅与住建部办公厅联合发文,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经过省一级的选拔,全国入围城市有33个,而最终能进入试点的名单只能有10个。

  “竞争很激烈,在入围城市的摸底打分时,苏州并没有突出的优势,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姜裕华说。

  城北路管廊主体结构1:1实体模型。

  怎么办?管廊建设是惠及民生、功在后世的工程,为此,苏州市政府下定决心,尽最大努力争取,为最终“决赛”认真准备。“决赛”有两个环节:专家评审,市长答辩,两项得分加起来是总成绩。从入围到正式答辩的两个星期里,参与申报者没日没夜连轴转,精心梳理,仔细核对,字斟句酌,进一步夯实答辩材料,共申报了5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项目。

  最终,苏州以完善领先的规划体系、扎实的建设基础、多元的融资模式等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和闭门答辩,并取得了94.29分的高分,仅次于94.64分的沈阳,在首批试点城市中名列第二。

  先行先试屡克难关“中国第一顶”安全贯通

  2015年4月10日,包括苏州在内,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公示。姜裕华说,与高兴、激动同时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当时项目还在规划阶段,具体实施没有现成的经验,“得先下河,再去摸石头。”

  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时间。城北路管廊项目是苏州管廊公司实施建设的首个工程,按原先的计划,是与城北路改建同步施工的,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城北路道路改建方案迟迟不能确定。

  但是管廊建设不能等,“向国务院、两部委立过‘军令状’的,一定要如期完成。”姜裕华说。2016年底,城北路管廊项目先于道路工程开工,面对交通组织、拆迁征收、管线迁改、绿化迁移等巨大的前期工作量,建设者们铆足了劲跟时间赛跑,硬是将常规需要1年完成的前期手续,压缩到半年内完成。

  在管廊建设过程中,一系列高难度的节点工程成为新挑战。城北路管廊过元和塘节点工程是其中之一,由于该段线位上有许多需要拆迁的建筑物、障碍物,道路交通疏解压力大,各类管线分布复杂,经专家们反复研讨,将原来的明挖方案调整为矩形顶管方案。实际施工中,顶管截面尺寸为9.1米×5.5米,总顶进长度达233.6米,创造了国内现有同类型长距离大截面的矩形顶管之最,被业界称为“中国第一顶”。

  在城北路管廊过人民路、广济路节点,为确保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的营运安全,也采用了矩形顶管施工法,据施工方介绍,过广济路矩形顶管是世界上第一条跨越营运轨道的矩形管廊。

  为确保矩形顶管节点工程的安全和质量,苏州管廊公司成立了“城北路管廊项目重大节点工程管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相关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管理办法。截至2017年年底,对该工程累计进行各类安全检查62次,排查隐患并完成整改763项,隐患整改率为100%,所有项目未发生安全事故。

  “中国第一顶”——元和塘矩形顶管。

  技术创新打造行业标准“苏州经验”弥补国内空白

  一次次先行先试、一项项技术创新,苏州管廊建设者们收获了累累硕果。尤其矩形顶管技术的成功运用,突破了长距离减阻、浅埋过河、不良地质顶进等多项高难度施工瓶颈,留下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相关施工工艺标准,为我国今后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和顶管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截至目前,苏州管廊公司技术团队已成功申报市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工程建设指南1项、省级工程建设行业标准1项,并获得国家专利2项。

  其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智慧化综合监控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有效推动了智慧化平台在管廊项目上的设计与应用工作;“江苏省综合管廊工程矩形顶管工程技术标准”项目,弥补了目前国内矩形顶管技术标准领域的空白。

  《江苏省城市综合管廊与地下工程协同建设指南》的编写,则为省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与地下空间建设时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提供了遵循依据及技术指南。此外,2017年年底,苏州管廊公司申报的“一种基于基坑施工的支撑结构”“一种基于基坑末道支撑换撑传力载体机构”2项专利还成功通过了国家专利局审批。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