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往上走”也“往下走”

2018-02-02 321 0

  1月25日,中国最大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在重庆沙坪坝建成通车。这座地下8层的枢纽,如何破解长达200公里、密如蜘蛛网的管线迁移难题?身处商业圈核心,与居民区高层楼宇相距不过6米,这样的地下爆破施工,如何减少对周边的影响?本报记者探访了沙坪坝综合枢纽的设计建设者。
  在地下开辟“39个标准足球场”,破解交通拥堵、空间匮乏难题
  为了保证300公里的运行时速,成渝高铁“减弯取直”在重庆沙坪坝设站,比绕行重庆北站缩短了20公里,也让两地的旅行时间从80多分钟压缩至58分钟。
  然而,作为重庆最热闹的商圈,沙坪坝建一个高铁站,究竟是添彩,还是添堵?更何况,重庆沙坪坝交通枢纽还不仅仅是高铁站,而是集高铁、轨道交通、城市铁路、公交、出租、社会车辆、人行交通于一体的大枢纽。
  “拓展城市空间,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要么‘往上走’,建设超高层建筑,要么‘向下走’,建设地下工程。沙坪坝铁路综合枢纽工程正是二者兼具的全国首例应用典范。”中铁十七局集团重庆沙坪坝铁路综合枢纽项目指挥长屈家奎说,沙坪坝高铁车站上盖城市综合体开发,“向下走”打造全国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以新供给一次性解决沙坪坝地区常年交通拥堵、空间匮乏的难题。
  枢纽向地下延伸8层,面积达28万平方米,相当于在地下开辟出39个标准足球场。所有交通工具都在地下运行,市民或旅客在高铁、地铁、公交、出租车、网约车之间任意换乘的最长距离不超过200米,徒步换乘仅需不到3分钟。由于所有交通工具均“潜伏”地下,周边数万常住居民将不再受到噪音、震动的打扰,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一般建筑物通常只有3层的地下结构,在消防和紧急救援方面往往仅采取简单的喷淋系统和消防分区,且不具备自动灭火功能,整个消防体系较简易。那么地下8层、深达47米的交通枢纽,防火怎么办?
  曲家奎介绍,在枢纽内部安装了15个设有自动控制阀门的比例式混合罐,混合消防泡沫覆盖到全部着火点,可实现精准快速灭火。此外,枢纽还设置了全新的智能疏散系统,可以根据着火地点和现场安全区域的远近,智能选择人员疏散方向,用箭头指示灯引导人们撤离至最近的安全区,搭乘消防电梯快速返回地面,整个过程不超过2分钟。
  依靠建筑信息化管理技术,迁移近200公里管线未发生一起事故
  沙坪坝枢纽施工高峰期,每天要消耗近1000吨钢筋,所使用的脚手架钢管总长3.7万公里,相当于中国陆地边界线的1.7倍。这么大体量的工程,却是在直辖市主城区商业腹地实施,施工区域距离最近的居民楼仅6米。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的影响,其施工难度不亚于在心脏上做手术。
  巧用信息化,剥离“蜘蛛网”。枢纽所在区域的管网涉及上万条管线,迁移改造的长度累计约200公里,管线最小间距为零米。其中,仅天陈桥300平方米的一处基坑,就有300余条电缆需要迁改。由于年代久远,地下燃气管道、雨污管道与设计图纸已发生偏移,如何在地下施工中不造成管网破损,进而引发断水断电等事故?
  “我们就像在心脏上动手术,需要对上万条‘血管’‘神经’进行切割、剥离、迁改。幸亏有建筑信息化管理技术(BIM),让我们迁移了近200公里管线,却未发生一起管线碰壁事故。”中铁十七局重庆沙坪坝铁路综合枢纽项目总工葛强说,通过BIM技术,可以将设计图纸生成3D效果图,精确计算出施工最佳方案,从源头避免返工和事故,并使工期缩短近2个月,将整体效益提升了约5%。
  控制冲击波,精准算震速。沙坪坝枢纽开挖土方量高达140万立方米,完全是爆破法施工。2013年开工以来,项目每天爆破5至6次,累计使用炸药500余吨。在商业区中心地下进行这么密集的爆破,如何减少对周边建筑的影响?爆破采用最先进的数码雷管代替传统电子雷管,将爆破震速控制在每秒0.5至1厘米,远低于国家标准的每秒2.5厘米,对附近居民及建筑物没有产生任何影响。连爆破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叔瑜都夸赞:“这种复杂环境下浅层控制爆破,控制精准,值得推广。”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