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岩溶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在中国,作为岩溶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石、白云岩、石膏和岩盐等)分布很广。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达440万平方公里。岩溶地区地表异常缺水和多洪灾,对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为了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去产能”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去产能的不断深化,矿山闭坑与开采复合存在,水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张发旺研究员在岩溶研究、矿山环境地质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探索中积极开拓,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指导研究生进行物理模拟实验
2017年,张发旺完成了广西重点研发专项《广西南宁岩溶发育规律对地下工程建设影响应用研究》和桂林创新驱动计划重点应用项目《基于人地耦合的漓江流域生态保护及修复技术研究示范》申报并成功获批,承担了南宁轨道交通集团公司的《南宁市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地铁建设影响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群矿采煤驱动下水岩作用及其水环境演化机理》。通过这些项目主要完成了南宁市岩溶发育规律认识、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岩溶区工程地质图件绘制、岩溶区地铁勘察设计技术指南初步编制、流域生态安全调查及基于人地耦合的流域生态安全评价。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张发旺产生了如下创新想法:
(1)闭坑-开采复合矿山地下水安全需要关注
随着我国退产能政策的逐步推进,近些年来我国出现大量闭坑矿山,矿山关闭后地下水位抬升,由于闭坑相应法规与制度很不完善,很多矿山关闭时未作处理,导致地下水遭受污染,我国应加大闭坑矿山相关研究,今早完善相应制度,提升该领域科研水平,同时应该做到科学化去产能,从经济效益、环境扰动、工程难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优先淘汰综合效益低的,实现效益最大化,实现科学去产能;
(2)重视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与地下工程施工
2018年2月7日,佛山地铁2号线盾构区间突发透水,造成11人死亡的重大安全事故。随着近年来各大城市地铁开展施工建设,大大小小事故时有发生,并且岩溶区具有其特殊性与脆弱性,岩溶区地下施工尚没有明确的规范与标准,导致岩溶区施工存在一定风险,建议加强在岩溶区开展地下空间利用、开展地下施工相关的科技研究;健全相应规范与标准;
(3)流域水资源调配、流域生态修复技术新观念
以往水资源调配、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更多是就问题论问题,从水污染处理、生态植被修复角度处理,很少从地质角度去考虑及解决生态问题,很多生态问题(石漠化严重、湿地锐减、景观退化等)都与地质条件和人为干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岩溶区,所以基于人地耦合角度开展流域水资源调配和流域生态修复是进行生态保护的一种新观念与新思维。
2018年项目有广西重点研发计划、桂林创新驱动计划重点应用项目的深化研究,努力开展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申报,拟和团队深入开展矿山地下水安全、岩溶区地下施工、流域生态保护等方面研究。
至此两会召开的重要时刻,张发旺研究员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闭坑矿山地下水安全、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及基于人地因素的流域生态保护方面研究。
专家简介
张发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常务副所长。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与河北地质大学、桂林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有多只研究团队,分别从事岩溶水文地质、岩溶工程地质、矿山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人类活动地质环境效应、地下水污染处理、重金属污染处理、城市地质调查分析等方面研究,承担各类项目二百余项,发表论文四百余篇。1986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水工系,199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水文水资源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国家行政学院国土资源厅局长培训班结业。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际水文地质学协会(IHA)中国委员会秘书长,河北省地质学会环境分会主任,中国土地复垦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议专家。是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济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任《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副主编,《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副主编。曾被评为国土资源部拔尖人才、国土资源部“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河北省改革开放20年优秀大学毕业生”(记河北省三等功一次)、河北省科技十杰等。 参加工作以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一等奖1项、中国制图最高奖“培秀奖”1项,成果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等。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