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环线“穿越之旅”田林路管幕工程全线贯通!

2018-04-10 736 0

  4月5日下午四时,由隧道股份市政集团承建的田林路下穿中环线地道新建工程管幕全线贯通,中环线下“口”字形钢管幕顺利合拢。
  田林路下穿中环地道工程位于徐汇区漕河泾开发区中部,西起古美路,东至桂平路,全长约1032.78米。地道下穿上海市交通大动脉中环线快速路,下穿部分采用管幕-箱涵工法,此项工法是继北虹路地道工程后,市政集团在上海软土地层隧道工程中的又一次应用。
  什么是管幕
  管幕,通俗点讲就是利用一定口径的钢管依靠雌雄锁扣密封或其他方法形成一道连续的水平止水帷幕。它可在一定跨度范围内可独自承担上覆水土压力,对地下空间的非开挖施工形成一道隔离保护层。正是在这道“保护层”,后续地道的开挖施工(矿山法暗挖或箱涵推进)对周边环境和地下管线的影响大大得减小了。可以说钢管幕的施工是管幕-箱涵工法,是田林路穿越中环线地道施工的核心一环。
  看点一:精心筹划,多管齐下,管幕群高精 度顶进施工
  第一步:合理布置,精准闭合。在管幕群施工中,考虑到每根钢管顶进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多根顶进之后容易产生累计偏差,将为最终的闭合带来难度。因此,管幕开顶之前,项目部经过多次筹划讨论,最终确定了水平向先下后上,侧排自上而下的总体顶进顺序。同时为了尽力发挥基准管的导向作用,布置了D13、Z8、Y7、S13四根基准管。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最终保证了62根钢管幕成功合拢。
  第二步:巧装置有效克服钢管扭转。在钢管的顶进过程中精度控制是难点之一,受地层、覆土深度等因素的影响,钢管顶进轨迹极易发生偏移,若不及时纠正可能会发生钢管雌雄锁扣脱离、严重偏离设计轨迹等现象。对此,项目部采用专门设计的洞口限位装置有效解决这一难题。
  看点二:精细管控,信息化施工,力保中环及地下管线正常运行
  第一步,精细化施工方案,确保地层沉降受控。与常规的盾构、顶管工程不同,地面沉降在管幕施工是一个难题,管幕施工需要反复穿越,过程中必须保证数十根顶管反复在同一区域穿越后,地层沉降还能控制在很小范围内。2018年1月4日,顶排首根基准管正式顶进。顶排距离中环线路面更近,尤其是距离中环下方的直径1米的污水管基础仅有50厘米,距离已有40年历史的直径1.8米上水总管仅有2米,这对沉降控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保证中环线及下方公用管线的正常运行,田林路地道项目制定了严谨的沉降控制方案,涵盖洞口止水、同步注浆、置换注浆、开挖面稳定管理等诸多细节方案。并进一步借助信息化监测手段,根据路面及地下管线变形沉降的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管幕顶进的施工参数。从管幕开顶到贯通,反复穿越了62根管幕,中环线路面及地下管线沉降均控制在±1厘米之内,保证了中环线及下方公用管线的正常运行。
  第二步:激光纠偏导向为穿越保驾护航。激光发射纠偏系统就是工作井内的激光束(洞外激光源)打到激光传感器的后面板上,可以获取顶管机机身的轴线偏差坐标,为管线的纠偏控制提供量化的依据;放置于电动机中心的反射激光束(反射光源)打到激光传感器的前面板上,可获取刀盘中心的偏差坐标,为机头的纠偏控制提供具体数据。
  发现误差纠偏时,每顶进半米至1米就测量一次,纠偏时做到“减缓发展,稳慢回归,平行找顺,纠偏一半,反曲靠线,主动微调”。
  看点三:众志成城,细节定成败,打造精品工程
  管幕顶进期间,项目部全体总动员,一直未停歇,确保顶进的连续性,确保管幕顶进精度和沉降变形受控。
  细节追求上,身怀匠心。为了确保管幕精度,钢管的加工加工误差必须要控制在1/1000之内。为了保证钢管的质量,项目部采用游标卡尺逐个去检查钢管,严格按照标准剔除不合格管材。在项目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62根钢管幕成功穿越了中环线。
  管幕施工完成之后,项目即将开启箱涵顶进施工啦,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箱涵顶进机头采用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断面(19.8米×6.4米)的超大型土压平衡式掘进机。目前这个“大家伙”已经完成了厂验,接下来就要在田林路工程闪亮登场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