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综合管廊 马路不再“开膛”

2018-07-06 299 0

   年时光的精心打磨,如今,高新区从以前的盐滩荒地摇身蜕变成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新城。走在高新区园区内,地上是优美水系景观,地下则是宽敞明亮的底线管廊。据悉,高新区综合管廊规划长度75公里,实现了区内全覆盖,它是将电力、通信、热力、给水、中水和工业预留管道全部纳入综合管沟,燃气和雨、污水管道沿道路直埋敷设,道路至少50年不用开挖,这样会节省大量维护资金。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完善已有的综合管廊体系,提高管廊在区域建设中的作用。
  管廊让马路不再“开膛”
  走在一些城市老城区的道路上,隔三差五就能看见马路像被 “开膛”一般,那是工作人员在进行线路抢修或者铺设水、气等新管道。虽然这是为大家服务,但是每逢马路“开膛”,道路就会变得拥堵不堪,出行变得困难,对市容市貌来说也是不太美观。但是在高新区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这些管道、线路都被收进了地下综合管廊。若要检修,工作人员下到地下进入管廊检修即可;若要安置新管道,经过审批也可以实现“入驻”,不必再开挖新管道。
  青岛高新城维实业有限公司运行部负责人刘祚昭向记者介绍,以前的一些城市老城区由于各类建筑、线路全部已修建和铺设完毕,这导致无法再开挖路面修建地下综合管廊,而高新区由于是新崛起的新城,修建地下管廊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生命要线”全部入“廊”
  近日,记者跟随刘祚昭来到了高新区智力岛路附近的综合管廊监控中心,并一同参观了管廊内部。顺着扶梯下到7米深的综合管廊底部,一股凉意扑面而来。
  顺着管廊向前望去,长长的廊一眼望不到尽头,周围粗细不一的管道和线路正是当地赖以生活的水、电、暖、通讯等“生命要线”,管廊将它们尽收其中。 “这条管廊宽、高都是3.2米,带保温层的粗管是热力管道,对面稍细的粗管是给水管道,中上部三层细管是电力管线,对面两层是电信电缆,中水管网也已经在管廊中做了预留。 ”刘祚昭指着管廊内的管线向记者一一介绍。
  全方位监管维护管廊安全
  在地下管廊上方有一间小房子,这里就是地下管廊监控中心。推门而入,记者的视线就被墙上整齐排列的18块显示屏吸引住。刘祚昭介绍,综合管廊内部设有智能控制监控系统,该系统还包含自控系统、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以及入侵报警系统、热力管线集成监控系统,屏幕上所投放的正是管廊里的情况。管廊内部共安装了252个探头,可以对管廊情况进行24小时的严密监护。当某个位置发生故障时,监控它的屏幕会自动弹出画面报警,这时监控人员就可以通过系统关闭相应位置的阀门,如果监控人员无法采取措施解决故障则会提报到每日巡检人员,待问题解决后,反馈至监控中心,形成闭环工作流。除了管廊内部巡检之外,路边的绿化带里还隐藏着“井口”,方便抢险人员及时到达故障位置。
  “主控中心监控值班员岗位8人,24小时值守,每班两人,实行4班3倒,确保每时每刻都有值班员在岗。巡检人员或施工人员进出管廊实行工作登记制度,进出时都需签字。进入管廊人员保证在两人以上,禁止单人进入。人员进入前由运行人员查看路段环境监测数据状况,开启风机通风和照明灯。为保证管廊和工作人员安全,我们还制定了管廊专业岗位安全操作流程,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就工作人员的值班制度和操作流程,刘祚昭也向记者做了详细讲解。
  据了解,由于综合管廊内各种管线较多,可能缺氧以及产生甲烷等有害气体,需要设置有害气体监测装置。高新区综合管廊内,不超过200米就设置一个防火分区,防火分区之间用防火墙隔开,墙上设有甲级防火安全门。每个防火分区设置一只照明配电箱,并通过一套氧气、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监测仪进行全天24小时的监测,监测信号通过自动监测系统传至控制中心。
  还可以作为防空洞使用
  据有关统计显示,全国每年因施工而引发的市政管网泄漏等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之多。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成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矛盾比较有效的方式。
  刘祚昭表示,综合管廊是承载埋设在城市地下管线的综合走廊,它充分利用了城市地下空间,根据高新区总体规划,将给水、电力、热力管道(高温水)、通讯线缆等各类设施按照相应的层次进行布设、纳入综合管廊系统,实现了城市市政管线的集约化和管理系统化。管廊的建设可以避免之前马路像 “开膛”一样频繁开挖、修复这类现象的出现,减少了交通拥堵的可能性,对市容建设也会有推进作用。
  记者了解到,这套综合管廊除了让各类管道线路有了安身之所外,还可以作为防空洞使用。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市民可以到管廊里面应急避难,管廊建设时结构严谨、标准严格,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庇护场所。
  动态
  打造综合管廊先行区

  据了解,高新区综合管廊规划总长度75公里,自2009年开始建设,目前已经建成管廊总长度约54.9公里,主要分布在主要道路,分为核心区域和规划东区域。目前核心区24.5公里管廊里配备安装了智能化系统,设有一座主控中心和两座分控站。管廊内部共计配备照明灯2800余盏,安全出口274个,排烟风机150台,风阀280个,水泵460台,视频探头252个。已形成网状的地下综合管廊深埋地下,市政、电力、通讯、上水、中水、热力等6种管线全部纳入了这条总长度达55公里的综合管廊,至少50年不用重新开挖。
  2016年,青岛市入选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其中高新区作为青岛市管廊建设先行区,积极响应国家和住建部的政策,在已有规划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将新建规划西一号线综合管廊作为试点项目,由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承担规划设计。
  继续完善综合管廊体系
  下一步,高新区将继续完善已有的综合管廊体系,提高管廊在区域建设中的作用。综合管廊作为一种城市基础设施,是通过高新区政府投资建立和发展;而管廊的逐步完善又将很大程度上提高该区域的投资吸引力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吸引企业入驻,从而引发土地的增值、地方税收的增加以及地方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等。这种模式也正是高新区一直致力打造的政府财政循环发展模式,也是近年来国内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通常模式。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