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为时代留下彰显民族自豪的载体

2018-08-15 448 0

  “我们不追求为个人留下什么,我们追求为国家、为民族、为这个时代留下彰显自豪的载体。作为个体,我们将很快消失于这个世界,但凝聚着全体建设者智慧和心血,融入了全体建设者精神和灵魂的港珠澳大桥未来12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屹立于珠江口伶仃洋上,见证粤港澳三地的融合与发展,见证祖国的强盛。”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的一段深情自白,不仅说出了自己这14年来坚持的意义,更道出了无数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心声。

  港珠澳大桥无疑是举世瞩目的,作为这项“超级工程”的总负责人,朱永灵倾注了14年的美好年华。这14年,他积极协调沟通粤港澳三方,持续紧抓工程建设管理,提出并贯彻一系列科学、先进的建设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重大设备、装备的研发,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更是一个复杂的管理系统,项目的前期筹备推进十分艰难。2004年3月,朱永灵被聘为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他带领团队在高度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通过大量的调研工作,充分了解粤港澳三地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程序、技术标准。

  面对大桥方案落脚点的选择、通道线位的确定、口岸查验模式的论证等一系列涉及工程可行性研究的重大事项,朱永灵反复论证、协调,摸索总结出了项目协调决策机制,提出的各种创新性建议,推动了三地政府各项重要决策的形成,也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废寝忘食的奔波忙碌终于收获成果,2009年10月,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

  “历经五年半的论证、比较、商议,港珠澳大桥即将横空出世,成为伶仃洋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朱永灵无比激动,“只要我们将客观科学、求真务实、兼容并蓄、敢于突破、积极进取的精神传承下去,我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2010年7月,朱永灵被聘为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全面负责大桥主体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维护管理工作。自2011年开工以来,他带领管理局全体员工和所有参建单位的建设者,战台风、斗酷暑,日夜拼搏,当年就实现了东、西两个离岸人工岛动工成岛。

  为迎接设计、施工单位进场,朱永灵率队提早谋划,建立和完善港珠澳大桥管理制度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HSE(健康、安全和环境三位一体)运作体系。那段日子,他放弃了无数休息日,下班时常常已是深夜。

  在港珠澳大桥长达7年的建设期里,朱永灵始终牢记“120年使用寿命”的质量目标,继续发挥前期工作时总结出的重大分析决策机制的作用,以“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为抓手,不断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创新克难赢得三地点赞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世界级的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并无先例可循。朱永灵知道,创新才是项目高效推进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要坚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其他行业和地区的优秀成果。大桥采用的HSE管理体系,是从石油行业引进来的,质量管理则采用了香港的混凝土认证制度,养护维修设施的设计参考了香港和日本的经验。

  朱永灵还在建设理念、设计方案、施工技术、项目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依托粤港澳三地政府,他带领管理局,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对设计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质量管理体系、应急安全与环保等进行管理创新。

  港珠澳大桥最大的特点是“一国两制”条件下三地合作共建,如何处理好与三地政府的关系,取得各方信任和支持,成了最棘手也是责任最重大的问题。朱永灵坚持严格按协议和章程办事,认真执行三地政府批准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管理局对三地政府完全透明,这让三地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决策过程与执行结果。在三地政府审核过程中,朱永灵也会及时跟进、解释。经过磨合,三地政府对管理局的信任度提升了,这无疑为港珠澳大桥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桥面铺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曾面临的又一项重大挑战。铺装规模达70万平方米,其中50万平方米为钢桥面,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桥面铺装工程。“这是港珠澳大桥的‘面子’。国内钢桥面铺装失败的多、成功的少,要在一年的工期内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并保证15年的设计使用寿命,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朱永灵说。

  困难是用来挑战与克服的,他带领团队广泛调研、反复比较,他们的足迹踏遍欧洲、日本以及我国数个省份。在花费了4年试验求证后,最终确定了GMA浇筑式+SMA沥青混凝土铺装方案,采取“露天工厂化”施工理念,首次引进车载式抛丸机,研制了防水层机械化自动喷涂设备,有效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

  2016年6月,实桥试验段施工成功,组合梁和钢箱梁桥面铺装随即全面展开。2017年7月27日,桥面铺装圆满收官。“不断奏响的建设凯歌提醒我们,工程已进入尾声,在做好收尾的同时,运营筹备工作刻不容缓。”朱永灵说。来不及品味攻坚克难的喜悦,他们又要为优质高效运营港珠澳大桥绞尽脑汁。“我们将体验到别人不曾体验的在口岸限定区运营世界级项目,欣赏‘一国两制’三地口岸区的独特风景。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让我们有机会创奇迹与辉煌。”他说。

  塑造大桥命运共同体

  为了更好地坚守岗位,朱永灵很注重锻炼身体,但2014年到2015年,大桥建设遇到不少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团队人员流动性大等一连串的挫折,让朱永灵出现了失眠、烦闷、心神不宁的状况。

  但他知道,只有团队强大,才能更好地推动项目渡过难关。朱永灵每晚下班都喜欢从楼梯一层层走下去,顺便看看每间办公室是否关好门窗,每次都会发现还有不少同事在加班或学习。他说:“很多人都说我声音洪亮,讲话底气十足,这是因为在我背后有个坚强的团队。”

  朱永灵参与制定的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章程和一系列管理制度尤其强调团队建设。管理局及时惩处违纪行为,表彰先进模范人物,积极为员工争取荣誉与优厚待遇,社会各界对港珠澳大桥建设成果的认可,让管理局每位员工都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和所取得的成绩。在他的表率和带领下,管理局的同事们、各参建单位的建设者没有被困难吓退,而是迎难而上、凝心聚力,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保证了港珠澳大桥各项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朱永灵把伙伴关系理念贯穿到构建港珠澳大桥管理制度体系的始终。他提出,港珠澳大桥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科研、试验检测、材料供应方通过合同关系形成了工程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必须同舟共济,发挥各自优势,共渡难关,过分强调某一方的重要性只会使工程蒙受损失。”他不止一次强调,“工程是人造物,造物先造人,人是工程实施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他所提倡的伙伴关系理念让大家互相信任、理解、尊重,并共同享受项目带来的荣耀与满足,建设者有了荣誉感、自豪感和成就感,世人才能在港珠澳大桥上看到高效的组织、文明的施工、创新的成果、可靠的质量。这便是伙伴关系带来的结果。最终,港珠澳大桥实现了参建各方的多赢、共赢。

  从2011年起,朱永灵在工地现场连续度过了7个春节。2017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收官之年,也是最不平凡的一年。5月5日,隧道最终接头精调到位;7月7日,岛隧工程贯通;7月27日,桥面铺装如期完工;8月31日,东人工岛房建工程封顶,胜利的节点接踵而至。8月,台风“天鸽”和“帕卡”在不到四天的时间内接连卷着狂风暴雨正面吹袭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巍然屹立、毫发无损,这是对大桥质量的严苛检验,也让大家对大桥120年设计使用寿命充满信心。

  而今迈步从头越

  巨龙腾空、长虹卧波,璀璨的灯光在伶仃洋的夜空中美轮美奂。港珠澳大桥雄伟壮观的身躯、震撼人心的体量、气势磅礴的造型,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妙构思和建设者的过人胆识。这一切都离不开朱永灵的运筹帷幄。

  多年的咬牙坚持,他信念不改、目标不变,珠江口的天空、海洋、大地目睹了他的坚守和付出,粤港澳三地人民见证了他的拼搏和奉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呈现在世人面前的“超级工程”让朱永灵及建设者们的一切付出没有白费,过程中所有的磨难与坎坷都随着项目的完工成为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永久回味的故事。

  在朱永灵的带领下,在港珠澳大桥文化的耳濡目染下,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成就了伶仃洋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今,港珠澳大桥进入了新阶段,相信在朱永灵的带领下,建设者、经营者们将保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劲头,不断探索运营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传承建设期形成的港珠澳大桥精神,顺境不骄、逆境不馁,百折不挠、不懈奋斗,让港珠澳大桥带给广大人民群众更多获得感,让“超级工程”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