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郑州站。
如今年纪稍大的郑州人都知道,因为有铁道线的阻隔,40多年前,如果从行政区或老城区到西郊(区),只有两条路可走,即北边的金水路和南边的陇海路,还有一条过北闸口铁路道口及桥洞的小路,被郑州人称为半条马路。整体上看,这样的道路结构很不合理。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市政部门就规划将西区的中原路与铁路东的正兴街连起来,形成市区东西向的主干道。1958年至1960年间,在新建火车站西侧的货运联线时,市政部门提前修筑了中原路上跨铁路立交桥的桥墩,然而由于郑州市当时的经济实力有限,打通中原路的设想只能一拖再拖。到1971年底,这项备受全市市民关注的工程终于开工了。
这是一条长约230米、下穿郑州站北端道岔咽喉区的隧道,隧道设计为断面净宽5-9-5米的三洞分立式结构。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修建这样的小断面隧道轻而易举,可在40多年前,这却是一项高难度的大工程。
隧道主体的施工单位是原郑州铁路局工程三段,一家老牌的铁路桥隧施工企业。记得向线路下顶进9米多宽的主体构件时,由于缺乏大型工字钢梁架空线路,只好采用非常简易的钢轨扣梁替代。那时,施工的机械不多,没有现代化的挖掘机和大型吊车等施工机械,土方作业基本上是人力操作,铁镐、大铁锨与架子车是当时主要的施工工具,几近原始。工程所用的混凝土全部就地搅拌,手推车运送,人工大铁锨装填,墙体较高处则搭设平台,分层向上转送。当时的施工现场可谓人山人海,因工程单位的人力不够,市政府又从郊县的青年农场中抽调大批下乡知青,充实到施工队伍中。
为加快工程进度,除最西端的货运联线处采用顶推涵管的施工方式外,其余站场轨道处均实施拆除股道的揭盖明挖法施工。现场做钢筋砼U型槽,上盖钢筋砼盖板。此举虽然客观上加快了施工进度,却也留下了隐患:因为盖板的缝隙较多,当年的防水材料亦不过关,致使隧道雨后渗水的顽疾至今难以根治。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到1972年底,中原路下穿铁路隧道的主体工程竣工,1976年,隧道两端的引坡工程完工。规划部门将引坡道路的两侧各加宽了近8米,为后来加宽隧道打下了基础。
中原路下穿铁路隧道是郑州市区第一座下穿铁路站场的长隧道,尽管其建设历程一波三折,但成败得失也为后来诸多的道路下穿铁路工程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成为城建工程类施工的教科书和试验田。如今,地处繁华市区的隧道已通车40多年,为郑州市东西向交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