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纪实

2019-02-15 350 0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作为特大型缺水城市,北京如何实施节水工作,得到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北京不断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强化顶层设计,节水工作成绩斐然,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

  节水是北京发展的头等大事

  北京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城市,南水进京前,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20。节水,无疑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唯一选择。

  翻开北京节水大事记,可以看出,历年北京市委市政府真抓实干,高度重视节水工作。

  1981年,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从1982年起不再为下游省市供水,并要求北京市大力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市政府决定成立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制订有关节水法规、规章及政策,对全市计划用水户用水情况全面管理监督,在做好节水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抓市区生活节水和工业节水。

  1986年,北京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开展第一次节水执法检查,此后形成惯例,每年执法3.6万户次,逐步做到对用水单位全年执法检查全覆盖。

  1991年9月14日,北京市人大通过了《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是全国第一部关于节约用水的地方性法规。

  2001年11月,发布《北京市主要行业用水定额》,用水定额覆盖了全市90%以上的行业。

  2005年5月1日颁布《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2012年7月1日修订后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发布。

  2016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发布实施了《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从建机制、强立法、重制度、抓队伍,纵观北京节水大事记,每一步都铿锵有力,以抓铁有痕的劲头强力推进。

  南水北调江水进京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的缺水现状,但水资源供需矛盾仍是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北京市的节水战役仍在继续。

  强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做出了重要指示,指出要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使节约用水成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规划是纲。近年来,北京市秉承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的“三要水”理念,坚持“把再生水用起来,把地下水管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2016年北京市出台的《意见》确定了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的职责任务。

  《意见》明确,到2020年,节水法规、标准和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加健全,节水型区创建工作全面完成,社会节水意识显著提高,用水总量控制更加严格,用水效率大幅提升,主要节水指标全国领先,部分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

  北京市及各区都相继编制完成《“十三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并在全国率先启动节水型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了“七进”活动,大力进行节水宣传,全市累计创建节水型单位和社区(村庄)1.8万余个。2017年西城、东城、平谷区,2018年通州、朝阳、密云、房山区,共计7个区陆续通过节水型地区创建验收。

  加强精细管理,是节水工作的要领。北京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推进用水管理向基层延伸做实,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区并加强考核,实行乡镇(街道)用水量“月统计、季报告”,着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推行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积极推进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年利用量达到10.5亿立方米。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69提高到2017年的0.73。年均节水超过1亿立方米。

  据了解,北京进一步加大计划用水管理力度,2017年已纳入计划管理户数近3.6万户,较2016年计划用水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目前,北京市计划用水管理的对象包括工业、农业、公共生活、城市河湖用水以及区域居民家庭指导性用水。

  作为非常规水源,雨洪水利用成为支撑北京发展的有效措施。据柳荫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在中水站建成之前,柳荫公园每年需要购买17万吨京城河湖水系清洁水用于湖水补充,费用约为10余万元。经市政雨污合流排水管线,几经周折行进4公里后,汇入公园时水体已经受到污染。中水站建成至今,出水总量近75万立方米,极大减少了外水补充,为打造优美的游园环境、带动和促进柳荫公园节水型单位建设奠定了基础。”

创建节水型校园,是节水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一批节水典型高校脱颖而出,如北京交通大学等从管理、技术、教育着手,建设了用水监控管理平台,推广公共浴室和开水房智能卡,自建中水处理和雨水收集利用工程,新校区全方位引入节水理念,单位学生年用水量远低于北京市地方标准大专院校取水定额值。

节水执法,是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北京市节约用水管理中心敢于亮剑,仅2018年就出动节水执法人员1830余人次,执法检查各类市级用水单位915户次,约谈32家计划用水单位,处罚5.7万元。

坚持“节水即治污”理念,北京连续实施两个“三年治污方案”,全市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3%提高到2017年的92%。全市排查出的141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全部开工,国家考核的建成区57条段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全面完成。通州区上游16条河流治理、北运河和潮白河2个生态带建设以及城市副中心6个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清河、凉水河、萧太后河、玉带河等一批河流初步实现水清岸绿,城乡水环境不断改善。

节水工作成效斐然

纵观几十年北京节水工作,无论是强有力的节水措施的落实,还是每一位首都市民的节水意识的强化,成效斐然,节水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002年,北京市通过建设部、国家经贸委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

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分别于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列为全国第二、三、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地区。

2017年北京市在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北京全面实现了生活用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目标。

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410.2亿元到28000.4亿元,增长了70倍;供水总量从42.4亿立方米减少到39.5亿立方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从1034.4立方米/万元大幅度减少到14.1立方米/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740.9立方米/万元减到8.2立方米/万元。

可喜的数据的背后,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全体节水工作人员的艰辛付出。

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文明古都,一座水资源严重紧缺的超大型城市,节水,让北京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步伐中走得更加自信与从容。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