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黎:建筑推动文化的进步

2013-08-06 129 0

 \

华黎

  华黎渴望的是,将建筑设计为以实现居住者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前提的,符合时代和物质属性的居所。

  在云南高黎贡山下,新庄村里来了一位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和当地居民一起生活一起吃饭,有着一样的作息时间,经常不请自来村民家中,每日在山间来回游逛。过了不久,他集结了村落中的工匠,在村口开始以传统的木结构盖一座与以往不同的建筑。村民偶尔会经过那里,看他们的劳作,就像看自己的同乡在田间劳动一样。这座新的造纸博物馆经过春夏秋冬的更替打磨已经建成,它呈现为全杉木表皮和竹子屋顶的多个空间的集合。这是华黎的第一个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项目,也使他获得了2010年度中国建筑传媒奖的提名。

  在此之前,华黎在美国的耶鲁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课程,更早的他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了学士和硕士学位。美国趋于稳定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让这位建筑界的年轻人感到沉闷而缺少创新。他曾经有过改学电影的念头,在自我解嘲中,由于多种原因,他最终成为了北京一家强调自我激发和拥有十几位不同国籍建筑师的TAO迹事务所的负责人之一。另一位合伙人是负责企业管理和财务的中国人。

  在建筑界,华黎是一位颇受关注的年轻人,他的工作室是一个被切成错层空间的庞大loft(阁楼)。二层的办公室被分为三间,他与另一位合伙人各占一间。而最昏暗的一间四壁空空的房间被华黎称为冥想室,至今我没见过别的建筑师需要这样一间只有一把椅子的冥想室,他戏称有时也可做禁闭室。

  华黎喜欢在深夜进行建筑设计的工作。在没有人干扰的状态下,他需要的仅是以微妙的速度安静地徘徊在思考的小径之上,随着夜的逐渐侵袭和外界世俗事物的渐行渐远,他开始进入一种高度专注的思考状态,思维逐渐聚焦而开始建筑的游戏。“one man can do a design, not a committee.”(一个好设计来自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委员会。)华黎试图为他的个人行为寻找一种强有力的解读背景。区别于大众理解的灵感总是像酒瓶寻找醉鬼一样的伴行,建筑师常常需要的仅是安静和锲而不舍的深入。

  社会意义的生发

  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新庄村生活以农耕为主,造纸传统悠久。其不仅是村民的副业,也在漫长的时间中成为村民精神生活的依存之所。这一项目的选择富有两重含义,手工造纸对工业化生产的排斥和地域建筑对形式主义的逃离。由于手工造纸需要6个步骤,建筑师将博物馆设计为由6个矩形空间组成的空间聚落,将生产步骤按序贯穿,形成乡村聚落的微型展示。建造全部以当地民居传承的榫卯木结构完成,建成的手工造纸博物馆不仅有助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发展,也作为村民聚集的公共空间而开放。华黎的建筑无形中改变了古村落居民的社会交往,它不再是符号化的形式突破,而是世俗化的农村社会关系的潜在背景。

  村民们并不知道为何一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建筑师会喜欢在偏远的山村里面生活,并和村民一起建造房屋。村民更不知晓的是,在中国城市里,人们在饱暖之后开始思考人的社会身份和属性的危机问题,而这个问题使人们逐渐意识到那些拥有传统生活方式和建造方式的建筑是具有价值的。这些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更添加了讽刺色彩。华黎渴望的是,将建筑设计为以实现居住者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前提的,符合时代和物质属性的居所。他正在将设计活力明确转变为具社会批判性的生产力。“中国处于这样一个价值观交替和冲突的时代,有很多矛盾存在,建筑师要兼顾很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以实现一种价值,并能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具有社会意义的。”

  “我非常关注在建筑本体层面上对结构和材料真实性的表达。其实,在建筑形式上会反映建筑材料本身的特性、受力和建构交接的逻辑,这种逻辑很清晰地表达出来后,人们便能真实地理解。但是,在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很多材料和营造的形式都是假象。例如用面砖贴出一个拱券。我们知道,用砖砌筑出来的拱券是一种力学逻辑的形式,改为用面砖就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华黎将这种建筑现象看作是对社会问题的折射,“如果你的日常生活全部被这种观点和审美包围,你就不会注重真实的价值。这对社会实践是很重要的,一个建筑都不能呈现建筑的逻辑,那是很可怕的。”

  建筑需要成为时代的记录者,这一西西弗里的巨石被华黎不断推动。他决定越过文字,“建筑的意义在于不仅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还应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建筑应该有教育意义,对审美有一种影响,应该让人有一种真实和优美的感受。在优美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和在粗俗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必然不同,心灵也是不一样的。”

  他的建筑观分化出“此时”和“此地”的构造原则。“建筑具有时代局限性,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建筑是基于建造工艺和技术条件的产物,模仿旧形式是对过去的误读和曲解。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形式来诠释这个时代。”

评论 (0

成功提示

错误提示

警告提示

TOP